谢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疫苗是主要用于健康人,尤其大部分是儿童,因此疫苗的安全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为此,广东省委省政府将疫苗安全管理纳入了十大民生实事。广东每年有6千万剂次的接种量,占全国的近十分之一。为了全方位保障疫苗接种的安全,让群众接种疫苗更安心、更便利,广东用“六个硬招”。
第一招,高标准冷链,确保每一支疫苗运输安全。今年广东省实施了第三轮冷链系统和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以更高标准为99家疾控中心改扩建疫苗冷库,为83家疾控中心配备了全新的疫苗冷藏车,为2427家预防接种门诊新配备了1620个后补式的冷库、5997台智能医用冰箱,这些措施实现了全省疫苗贮存、运输、使用全过程的实时温度监控,出现异常情况能实时报警。
第二招,“五码”联动,确保每一支疫苗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今年3月我省疫苗流通和接种管理信息系统成功上线,完成了与国家药监局疫苗追溯协同平台对接,实现了受种者编码、疫苗追溯码、冷链设备编码、接种单位编码和接种医生编码“五码”联动,保证了每一支疫苗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三招,规范化建设,确保每一次疫苗接种的安全和规范。“十三五”期间,广东省专门成立了省级免疫规划技术的专家组,手把手培训了5.4万名基层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标准化门诊建设实现全省百分百的全覆盖,科学设置了功能分区,保证每一支疫苗的接种都是规范安全的。对于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实现了从接种门诊到县、到市、到省的四级监测和网络直报,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断机制,最大限度地保障疫苗接种后的安全。
第四招,优化服务,确保每一次接种省时、省力。2019年广东率先出台了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同时接种的政策。这个政策的出台带来了两个改变。第一个改变,全省2岁以下的儿童,往返接种门诊的接种次数平均减少12次以上。第二个改变,2岁以下儿童的家庭,因为减少了去门诊的次数,节省了家庭交通和误工支出平均1240元。另外,通过推出“粤苗APP”和数字化接种门诊建设,让群众可以实现一键预约接种、一键获取接种提醒、查询接种记录,以及追溯每支疫苗的生产流通和接种情况。通过这项措施,我们也带来了两个变化:一是彻底解决了以前接种门诊“进门靠挤”、”排队靠站”、”打针靠围”的烦恼。通过这些措施,每一次接种的时间由原来的2小时缩短到现在的平均1小时。
第五招,探索设立特殊接种门诊,让更多群众得到疫苗的保护。2015年我们省率先在全国设立成人接种门诊,让更多的成年人能获得疫苗的保护。2017年,广东还专门探索为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以及出生缺陷儿童等特殊人群,设立了特殊门诊,让这些群众得到疫苗的保护。
第六招,创新保险补偿,最大限度解除疫苗接种的后顾之忧。2018年我省率先在全国出台了《广东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实施方案》,方案的出台带来了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我们的补偿,同时将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纳入到保险补偿当中。第二个转变,补偿的范围扩大了,原来只对确诊为异常反应的个案进行补偿,现在增加到不能排除异常反应的个案也纳入补偿范围。第三个转变,我们引进了人民调解组织参与异常反应补偿保险与调解,提高了效率,原来补偿的时间是90天,现在缩短为30天,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谢谢。
米锋:
时间关系最后再提两个问题。
中国青年报记者:
提问罗主任,改革是为了提升居民的获得感,通过深化医改,深圳市民在体验上有哪些变化?请给我们介绍一下,谢谢。
罗乐宣:
谢谢这位记者提了一个大家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我想用我们“十三五”深圳卫生健康变化的几个数字来反映和体现这个问题。
一是从医疗资源变化来看,“十三五”深圳市病床数增加了2.5万张,医生数增加1.27万人。千人医生数从原来的2.6增加到3.1,千人病床数从原来的3.4增加到4.2,尽管这个水平不高,但是从两千万人口的城市来讲,我们绝对增量还是比较大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规划在每个行政区建了1个高水平的综合性区域医疗中心,每个行政区里面至少有1个跟社康中心联动的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至少建立1个社康中心,建立了“15分钟健康服务圈”,这样的体系能够基本满足两千万人口城市居民的医疗卫生保障需求,让市民就医在可及性、公平性、便捷性方面得到明显改善。这方面有几个数字,比如基层医疗集团就诊比例接近80%,是79.4%,社康首诊率达到38%,高的区域,像宝安、龙岗超过53%,大部分首诊在基层。同时我们的社康中心可以提前半小时预约挂号,目前预约挂号已经超过90%,就医等候的时间也缩短了。这些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变化,居民也可以感受。
03-19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
04-20 来源:未知
05-05 来源:未知
05-15 来源:未知
07-05 来源:未知
08-28 来源:未知
10-25 来源:未知
10-25 来源:未知
05-13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