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才进得来、流得动、留得住以后还面临一个问题,他事业上要有奔头,在基层,病例少,想要晋升职称非常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省里有两套职称评定体系,基层有个专门对于基层倾斜的职称评定系统,具体来讲就是如果在基层获得中级职称后,连续在基层工作满10年,就直接认定为副高,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看论文、看外语。这很好解决了基层人才事业上有奔头的问题。同时在县域医共体里要求县级医院选派人才挂职到基层,开展组团式帮扶、基层人才跟班学习,以及开展联合病房、联合查房、联合门诊、联合手术等方式,全面带动提升医共体内各基层成员单位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
过去几年,我们还开展了多项吸引人才的举动,“填洼计划”、“三羊行动”等等,这些举措大概有十几项,对于基层人才“引得来、流得动、留得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安排5000多名城市三甲医院的专家下乡支医,为欠发达地区培养了一万多的紧缺医务人员。另外,我们订单定向招收医学生,由2015年每年招400名增加到今年每年招2000名。这些订单定向培养的学费都是省财政出资,而且我们还实行一个政策,不是订单定向培养的,如果你到我们基层来,我们退回你在大学期间四年的费用等等,这些政策都对基层人才建设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
据统计,近三年来,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招聘8500名专业技术人才,基层卫生人才得到有效补充,新增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5140人。直接认定基层副高级职称人才95人。基层卫生人才结构明显改善,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均收入稳步提高,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谢谢!
深圳卫视记者:
提问罗主任,今年10月印发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对深圳在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创新医疗服务体系方面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新任务。“十三五”期间,深圳在这些方面有什么样的成果?另外,在疫情期间,我们深圳的科技抗疫、科技防疫这方面给市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罗主任能不能给我们做一些分享和介绍?谢谢。
罗乐宣:
谢谢你的提问。大家知道,深圳毗邻港澳,我们多年来积极探索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促进医疗服务的资源要素流动、规则对接。2012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作为首家香港设在深圳的医院正式运行,它是一家综合的公立医院,目前已经运营了近八年,获得了内地三甲医院的评审,也获得了国际认证。在此基础上,从2015年开始,香港“长者医疗券”能够在这家医院使用,也就是香港一些老人的医疗服务可以在深圳完成。今年11月份,这家医院又配合香港医管局,对在粤港澳大湾区的3.8万香港居民接受医疗服务,香港的医保能够在这里使用,而且是特定慢性病人群,把他们的健康管理起来。这是跨境服务的一个新突破。
在此基础上,我们今年和香港中文大学签约,就是港中大的深圳医院落地深圳,床位3000张,建成后必将对跨境衔接服务有大范围的拓展。此外,我们还推进港澳方面的独资、合资或合作来深办医,目前已经有12家港澳独资、合资医疗机构和名医诊疗中心,96位港籍医生、6位澳籍医生在深圳长期执业。
接下来我们在跨境医疗服务衔接方面,重点在两大方面推动工作: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和国际对接的医学人才的培养,包括全科、专科医生的培养,我们和香港专科医学院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现在已经送出10多位医生在培训。二是建立和国际接轨的国际医院评审认证制度。
03-19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
04-20 来源:未知
05-05 来源:未知
05-15 来源:未知
07-05 来源:未知
08-28 来源:未知
10-25 来源:未知
10-25 来源:未知
05-13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