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我们年轻的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谢黎炜先生的发布。100多场新闻发布会和一系列发布活动,这篇发布稿使我们感觉干货满满、同时也是文才飞扬的充满这种爱国热情的稿子,特别是我刚才听到谢黎炜先生讲的结合优势资源和科研力量,解决受制于美国的“卡脖子”问题,把美国卡脖子的清单变成我们科研任务的清单,我们广东微生物研究所实际上也交出了一个非常骄傲的成绩单,已经初步建成了华南地区最大的菌种,尤其是益生菌菌种资源库,库藏菌种11万株,发现新的物种500余株,为我国生物与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战略支撑和物质保障,特别是我们年轻的谢黎炜先生讲到让年轻的科学家不仅能够“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也能常年开花结果。”
我看了一下我们的媒体报告,其中有一篇报道讲的是,谢黎炜博士,十年海外学霸,一心展转钻研肠道微生态,年轻的谢黎炜教授从小受到家里的人影响,有一个很重要的座右铭,也是他的父亲和他讲的“要做成一件事情,一定要花时间,一定要努力,一定要克服困难。”向包括我们谢黎炜教授在内的今天所有的科学家和所有的新闻发布嘉宾表示致敬,以上今天是两位院士,包括我们市科技局孙局长和我们几位科学家、领军人物进行了科技创新领域,尤其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11日与科学家座谈上发表重要讲话时的一些体会。
接下来我们把时间交给我们的媒体朋友,也请工作人员做好准备,请获得提问机构的媒体朋友首先通报自己所供职的媒体机构。
我们第二排左侧这位男同胞。
南方日报记者:
想请问陈捷凯研究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基础创新的重要性,想请您结合个人的经历讲一讲如何去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的建设?
陈捷凯:
非常感谢你的问题。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11日讲话中已经做了精辟的论证和归纳,我对照了自己的研究经历,发现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原始创新的规律,我学习完也受益颇深,深受震撼。
首先,讲话中多次强调了好奇心的重要性。认为基础研究要靠以探索世界奥秘的来实现、来驱动,这点我深有体会。纵观历史,对于科学家的原始创新能力,很大程度都是基于好奇心,我很幸运,遇到了很多老师,都很有好奇心。所以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一直能够保留下来我的好奇心,我从我的老师身上也学到要用严谨的科学实践去探索未知世界,比如说,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对我为什么从受精卵发育成个体,这么精确的过程非常感兴趣,那么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就去探索、发现了,这个细胞不能往回走,也不能互相的变化,其中因为有一些阻碍它变化的机制,从逻辑意义上讲,这是一个很好的机制,能够保持细胞的个性,这种叫作A酸K硫的(谐音)甲基化,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研究发现,我当时发现也感到非常兴奋,经过几年之后,包括克隆猴的出现,他们也使用我们这个机制,去克服这样的机制之后,就能使猴子的克隆产生了成功,我对后续引发技术的突破,我也感到很自豪。
另一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两次用到的“久久为功”这个词,我印象十分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两次用到了这个词,我印象很深刻,他还论述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
从我研究经历来看,选对问题、有探索的志向都是非常重要的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即使有好的开始,很多问题,也需要历经数年甚至十年才会有进展。期间我们遇到非常多预料不到的困难,专注和淡泊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六七年前,我意识到现在的高速的测序技术的进步以及细胞变化过程包含了大量的一些动态信息,我要去解析这些信息,如果我要把我自己的一些原创的假设,以及我将来想要发展出一些新的理论可用于去解释这个过程,我就必须在解析这些数据时的算法是自己能够掌握,所以,我想要想清楚这一点之后,我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跨域去学习,比如说用别人的程序时,我都会去理解它底层的算法,要学习数学、学习统计学,而且我还要坚持自己开发新的算法,那这个过程实际上大大减少我的科研产出,那几年,我的论文产量会明显减少,回过头看,我觉得克服那个困难是值得的,觉得自己有挑战更高的科学目标能力,所以我觉得在广州有这么包容的环境,允许我做这样的探索,有一个好的环境,让科学家能够你保留他的这个好奇心,保持它有长久的专注,同时对科学家要求自己去树立科学家精神,树立敢于创造的这个雄心壮志,毕业后脚踏实地地运用到科学科研工作中,我想这两方面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的一个基本的关键,谢谢。
朱小燚:
06-13 来源:未知
01-30 来源:网络整理
03-27 来源:未知
04-19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网络整理
02-06 来源:未知
07-26 来源:网络整理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6-02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