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在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团队的谢黎炜研究员,作为一名刚刚回国的三年半的海归科研人员,非常荣幸在这里与诸位分享我的所想、所思和所得。
刚才,两位院士和教授的发言--情真意切、令人感动。尤其感同身受的是,身为科研工作者不仅要面对国际一流的学术前沿,更要肩负国家社会的重大需求,不忘科学报国的初心,牢记科技强国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的讲话非常鼓舞人心,对于科研人员,我想总结起来,只有两个最重要的点,第一提出“四个面向”的要求,第二是要实现“从0到1”的突破,因为“从0到1”的基础研究的突破,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从基础和核心问题出发,围绕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需求,坚持目标,问题和结果导向,集合优势资源和科研力量去解决西方国家的“卡脖子”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讲美国的“卡脖子”问题,以及清单变成我们的科研清单,进行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布局。在微生物领域,微生物菌种基因资源是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命脉。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生产应用,长期以来,我国已成为国外最大的微生物菌种资源的进口国,对发达国家保藏的菌株资源和生物信息大数据已形成较大的依赖。近年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尤其是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大背景下,特别是中美之间摩擦日益加剧,美国大幅度加强对生物大数据和高技术出口的管控,使我国获取外部微生物菌种基因资源和生物大数据的能力出现重大的风险,一旦美国切断微生物菌种和数据资源的共享,这将对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生物科技创新和生物产业的发展构成重大冲击。围绕这个问题,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诸多团队进行过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华南地区最大的菌种,尤其是益生菌菌种资源库,库藏菌种11万株,发现新的物种500余株,为我国生物与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和物质保障,并将逐步解决西方国家种业资源垄断等“卡脖子”问题;同时,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多个研究团队对于资源的开发、鉴定和资源利用,围绕解决环境污染,农业生产问题以及人民健康等问题,初步实现了我国菌种资源的本土化落地,资源的转化利用和造福于人民群众的宏愿。尤其针对目前困扰人民群众的慢性疾病等一系列疾病,我们也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第二,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实现“0到1”突破的核心动力,也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所在。科学研究是艰苦的探索过程,会遇到不可预期的挫折和困难,因此,要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的科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我们经常鼓励青年的科研人员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潜心搞研究,重视研究过程,尊重研究结果和结论;
第三,做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研究,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需要一代又一代有传承、有担当的创新人才。教育是重中之重,培养踏实,认真,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吸引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投身技术研究,给予创新的激励机制,解决科研经费持续性支持等基础问题,让年轻的科学家不仅能够干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也能常年开花结果。
作为一位海外归国科研人员,我始终不会忘记踏出国门那一刻的雄心壮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更是我们前赴后继、攀登科学高峰的原动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隐隐爱国情,拳拳赤子心!我们年轻一辈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质科学品质,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到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荣大业中!
谢谢。
朱小燚:
06-13 来源:未知
01-30 来源:网络整理
03-27 来源:未知
04-19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网络整理
02-06 来源:未知
07-26 来源:网络整理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6-02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