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大家非常喜爱的王迎军院士来到我们的发布会现场,这也是今年疫情防控期间,王院士第二次来到我们新闻发布中心,我在和媒体交流的时候,媒体都特别高兴,特别前一段时间,媒体朋友也到华南理工大学的广州国际校区去参观他们新生开学典礼的时候,他们都说特别想和我们王院士,和亲爱的王奶奶,能多一点听到她讲课。今天,我们王院士专门来到新闻发布会的现场。
接下来,我们有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得主、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迎军教授,有请王女士。
王迎军:
尊敬的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让所有的科技工作者都非常振奋。正如总书记说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更为迫切”。时间关系,我只能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谈一点体会。
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通过这次涉及整个人类的新冠疫情,我相信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医疗器械对人类安全和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总书记更是敏锐地提出:“随着人民对健康生活要求不断提升,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的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要抓紧推进”“要提前部署”。上个月,我们由四位院士牵头的“国际前沿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在广州开发区签约落地。四位院士中有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两位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其中一位科学院院士在201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四位院士的团队从2011年开始合作到现在,进行医疗器械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化、临床示范研究。所带领的团队都研发出国际领先前沿的科技成果。我们选择把这些国际前沿的成果在广州落地转化,是因为广州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具有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面对封锁打压,广州没有自我封闭,而是更加开放包容。这也是这些国际顶尖大师愿意把自己的成果和团队落地在广州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医疗器械主要包含各种医疗装备和仪器、人工器官、各种植入体,以及病毒检测试剂、医疗软件技术等等。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潜在市场,这个市场在“十三五”期间整整扩大了一倍。但是目前中国市场的高端医疗器械主要还是依赖进口。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并不是说中国的研究水平不行,在很多方面中国学者的研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一些优势的领域我们的研究更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有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很多前沿成果还没有落地转化成产品,没有走向市场用到临床,这是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要有一批帅才型科学家,发挥有效整合科研资源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总书记的话高瞻远瞩、字字切中要害,让我们认真反思、明确方向。我们四个院士的大团队,在广州开发区创建“国际前沿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就是要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互惠共享的协同创新局面,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在广州落地,发挥企业主体创新作用,产出一批国际领先的、国家急需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同时,各个院士团队雄厚的研究力量,可以源源不断地推出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推出更多的从0-1的突破,打造长板,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医疗器械国际高端平台。我和我的合作者对此很有信心。因为,广州本来就是一片科技创新的热土,她的开放、她的包容,她对科技创新的推动支持等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都是我们实现创新梦想的重要保证,也会吸引更多的优秀团队加入这个平台,为人民的需求、祖国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朱小燚:
非常感谢王迎军院士,特别是王院士从1978年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以后,一直在我们这座城市,这片热土上工作和生活,与我们这个城市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和共同的结晶,特别是王院士刚才讲的,我们选择将这些国际前沿的成果在广州落地转化,是因为广州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具有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面临封锁打压,没有自我封闭,而是更加开放包容,这既是对我们广州整个科技创新土壤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未来激发我们进一步再上新台阶重要的话语,非常感谢王迎军院士。
今天我们也非常高兴地也邀请到了新加坡国家工程院院士,佳都科技高级副总裁、全球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德紘先生。
我们有请李院士来做发布。
李德紘: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06-13 来源:未知
01-30 来源:网络整理
03-27 来源:未知
04-19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网络整理
02-06 来源:未知
07-26 来源:网络整理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6-02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