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化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政府要做的工作是为科学家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要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把更多精力从分钱、分物、定项目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近年,广州市构建了以《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为主的文件“1+9”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此外,我们局还先后出台“广州科创12条”、《广州市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经费使用“负面清单”》等一系列政策,开展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管理试点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全心全意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述就是对这五方面做了介绍。
感谢您的提问!
朱小燚:
非常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也再次感谢广州市科技局孙翔副局长的回答,刚才新华社朋友记者提问,孙翔局长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和生态优化方面提供了非常干货的,我们科技创新取得不俗的成就,每次参加我们科技创新的发布会,我觉得对我自己本身既是一种科学力量的支持,同时对我们的人生、对大湾区、对我国蓬勃发展的科技事业,充满了浓浓的自豪感。
继续把时间留给我们媒体朋友,请大家继续举手发言。
南方财经记者:
谢谢主持人。这个问题想请问新加坡国家工程院李德紘院士,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广州大湾区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发展上的前景、趋势的,谢谢。
李德紘:
感谢您的提问,我想我就先谈谈前景,我在来广州之前我是长期在高校服务,我当时有一个很深的体验,我在高校做的许多科研,无论是新的理念,或者新的技术,产生新的研究成果,我们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无非就是希望我们的科研成果能够落地,能够具体地在我们的生活真实世界当中被运用出来,我想唯有如此,尤其我所处的工程学科才能够体现我们的科研价值,我对大湾区的资源有更多的体验,我个人认为大湾区的资源相当丰富,但是必须在进一步地细分大湾区究竟有哪些资源,我想大湾区有很好的人才资源,因为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人才,无论是培育或者是吸引高精尖人才来到大湾区服务的资源池。
大湾区有很多的财政资源,我们都知道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区域发展项目,大湾区也有很好的金融资源,尤其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过去可能关注更多的是我们能不能够发表高质量的论文,能不能做一些示范应用项目,但是来到企业之后,我想产业化是我们在企业进行科研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因此,我想广州在这样子的整体情势之下,我个人认为广州不仅仅是一个范例,更准确说,我个人的观点,广州可以算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典范,因为我们在大湾区工作的科研人员,通过广州的资源,我们不仅仅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茁壮,同时可以获得全球经济化当中更多的生动实践以及更多鲜活的案例。我的工作内容,由于是工程学科,我们特别强调落地应用,但是在过去,我认为我做得更多的是研究,在企业里面基本上是做开发,但是我来到企业之后,我发现企业真正需要的是研发,就是先要研究才能开发,因此可以算是理论化、工程化以及产业化,“三化”具体融合的、非常鲜明的例证,透过在企业科研,我们也可以反哺我们过去在实验室里面,在高校里面做的基础研发,因此,我想大湾区在这一方面提供了非常好的前景,让科研工作者可以投身在大湾区当中,一起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另外一点,您刚才的提问有提到,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在大湾区的趋势,我想我们都知道,我们是要把大湾区打造成一小时生活圈,至于实际做法,我们更准确地说我们希望大湾区是在轨道上的大湾区,通过“一网联通”的智慧交通系统,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我想大湾区在实现一小时生活圈的愿景,在整个大湾区的具体打造的过程当中,我想我们是可以把新的城市乃至于区域发展理念,具体融入到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当中。
06-13 来源:未知
01-30 来源:网络整理
03-27 来源:未知
04-19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网络整理
02-06 来源:未知
07-26 来源:网络整理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6-02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