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操秀英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们将坚持‘四个面向’,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科技自立自强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支撑作用,以优异成绩为建党100周年献礼。”在2月26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强调。
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如何推进,基础研究怎样加强,区域创新高地如何打造……对这些我国科技工作中的重点问题,科技部详细作答。
在“破”的基础上加快构建符合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改革科技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王志刚介绍道,近年来,坚持以科研人员为中心,依靠科技人员,服务创新主体,构建以信任为前提、激励和约束并重的人才政策体系,坚持分类评价,坚持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重大问题的实效来进行评价,同时也提倡小同行评价。注重科研人员的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要坚决扭转“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不良倾向,着力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激励更多科研人员主动投身科研事业,潜心开展科学研究。
具体来说,陆续开展了 “四唯”清理行动、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采取了系列破除科技人才称号与评价结果简单挂钩的做法。
“在各部门、各地方和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科技人才制度改革和评价都进入良性发展阶段,科研人员的获得感也在增强。”王志刚说。
王志刚表示,将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持续深化改革,坚持改革为了科研人员,坚持改革依靠科研人员。“科技部定期和不定期地听取科研人员的一些意见、建议、诉求,通过座谈会和我们主动调研等方式,及时和他们沟通,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他们的获得感能够最大化。”王志刚说,进一步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在“破”的基础上加快构建符合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科技界作风学风建设,强化科技工作与教育工作的统筹衔接,完善细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基础。
《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将对未来10年基础研究发展作出系统部署和安排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技术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基础研究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底蕴和后劲,强大的基础研究是我们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提和根基。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表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总体上看,我们认为已经迈入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新阶段。”他说。
叶玉江说,面向“十四五”,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一是要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勇攀科学高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中华民族要为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科学上的重大贡献。二是要强化应用是基础研究的生命的理念,“当前我们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还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叶玉江说,因此在“十四五”,要下更大力气,要更加重视凝练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科学问题,要引导更多的科学家开展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来突破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难题。
叶玉江强调,基础研究要瞄准或者聚焦科学问题,如果提不出真正有意义的科学问题,就不可能有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更不会产生重大的科学成果。因此,加强基础研究,要鼓励科学家从真正的科学问题出发,形成原创课题,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
叶玉江表示,下一步,科技部按中央要求,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对未来10年我国基础研究发展作出系统部署和安排。一是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支持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在前沿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二是要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强化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三是要加快组建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打造体系化的战略科技力量。四是要改革完善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特别是要建立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支持广大科研人员勇闯创新“无人区”。
06-13 来源:未知
01-30 来源:网络整理
03-27 来源:未知
04-19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网络整理
02-06 来源:未知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6-02 来源:未知
11-22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