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受关注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问题,叶玉江介绍道,“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基本上增长了1倍,增长幅度是2位数,达到16.9%,2019年达到了133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例首次突破6%,预计2020年超过1500亿元。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增加我国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叶玉江说,一是中央财政要持续加大投入,二是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将启动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中首次提出要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科技部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
王志刚介绍道,将启动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中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围绕企业创新开展科研活动,企业为主导推动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具体说来, 一是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在重点领域培育发展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大企业创新引领支撑作用,带动和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的发源地。 二是集聚优势资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布局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围绕企业布局科研平台以及共性技术平台,促进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特别是要引导激励高层次人才向企业集聚。三是以国家任务为牵引,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鼓励行业领军企业牵头承担和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引导各类企业参与、凝练和提出研发项目,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制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四是强化政策精准支持。强化已有政策落实力度,确保企业“应享尽享”;围绕鼓励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提升创新能力,支持中小企业研发创新,科技人员激励,知识产权等方面,研究谋划一批新的政策举措,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
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主引擎 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增长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布局建设区域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我们将在‘十四五’期间,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主引擎,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增长极,形成主体功能明确、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创新布局。” 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司长许倞表示。
许倞介绍道,这个布局有三方面考虑:一是要继续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强化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和平台布局,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希望三地能够在政策创新上起到“领头雁”的作用,有更多探索,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有机融合,率先打造我国科技创新策源地,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二是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布局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并形成区域创新的增长极。重点是要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 “我们将以推动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为重要抓手,优化创新服务,集聚高端资源,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企业,打造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 许倞说,同时还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园和农高区发展的支持,开展县域科技创新提升行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
三是要健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机制。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启动实施科技支撑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科技支撑东北全面全方位振兴、科技支撑中部崛起、科技支撑海南开放行动等四方面工作。加大对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倾斜支持。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高新区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支持建设东西部科技合作示范区,积极探索和完善离岸研发中心、离岸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飞地园区”等市场化合作模式。同时,继续深化已经在“十三五”期间着力推动的新疆“四方合作机制”,新疆、科技部、中科院以及深圳通过四方合作来推动西部地区发展;以及甘肃与上海张江、宁夏与东部六省市、贵州贵阳与北京中关村等的合作,增强西部地区的创新发展,形成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06-13 来源:未知
01-30 来源:网络整理
03-27 来源:未知
04-19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网络整理
02-06 来源:未知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6-02 来源:未知
11-22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