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源庞氏骗局,无法商业化的技术是耍流氓超

庞青年一直在为自己的“水氢车项”辩解,越描越黑,说得越多暴露出的疑点也越多。长期行走在忽悠领域,这一刻他也许确实相信这个项目是真的。与此同时,前武汉工业大学的水氢项目专利人也出面解释,那位教授也坦言,实验项目距离商用还差临门一脚。

显然,他这一脚,应该肯定踢在铁板上了。

忽悠久了,自己也信了

被媒体曝光之后,庞青年忙于回应媒体的各种质疑,却以技术保密为由回避核心技术问题。以他目前的口气和表现,对这个项目可能真的深信不疑。不过,以其一贯的巧立项目套取地方政府支持的路子,危机四伏的庞青年已经走在一条不归路上。

青年汽车的水氢发动机,以极其不合理的逻辑存在,车辆不能量产,即使下线也仅限于南阳地区。庞青年亲自演示试驾并回应称,车辆只要加水就行,其他原材料和副产品的回收全部由公司来操作,司机只要交水费就可以了,你管他成本多少!但是现场尴尬了,水氢发动机15分钟运转没排出一滴水……

庞青年另一个氢能公交车项目基本停滞,原因是质量不稳定,还经常需要停车充电。70多辆车,当地政府花8000多万采购,不仅加氢成问题,氢燃料电池还经常罢工,回头还要给蓄电池充电才能勉强上路……所以干脆停运。

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自信。听起来像极了《我爱我家》中那个让水变油的纪春生,目的其实就是为了骗吃骗喝。氢能源利用和氢能源车的开发研究,被卡在了能量转化效率、原材料成本和商用可行性几个关键点上,目前都处于试验阶段。

显然青年汽车也没有解决!庞青年的目标应该不是造车那么单纯,在其收购萨博失败、青年莲花项目失败等一些列操作中可以看出,科学和研发并不是这位“企业家”的目标,煤炭指标、土地资源、政府补贴才是最终目的。

为什么这样一个经济纠纷缠身且被质疑的“套利者”,还能够堂而皇之地假借氢能源汽车项目继续苟延残喘?我们的监督机制和决策机制是不是应该更严谨更审慎更负责?

临门一脚,可惜铁板厚

全世界的实验室里有很多技术超越了我们的想象,但他们并没有起到实际应用。为什么,一方面是成本太高,一方面是实际意义不大。超导材料喊了这么多年,普及应用条件不允许,所以很难民用。而所谓纳米技术鞋垫出来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很多老人信了。

在庞青年的至暗时刻,提供专利技术前湖北工业大学董仕节教授出面解释原理,以一种高效低成本的铝合金水解制氢材料,通过一种新型催化剂,通过化学反应低成本制造氢气,并已获得授权专利7项。

董教授提出,产生的氢气通过氢燃料反应堆,产生电能,然后驱动车载电机和引擎,驱动汽车行驶,这一整个系统应该叫做车载水解即时制氢氢能源汽车。其团队的技术已经解决了材料、控制等氢气制备等关键环节,目前只是“临门一脚还有待实现”,氢气制备残留物的抽取及后续制氢的稳定性还待研究。

我相信董教授,现在也许应该称他董总,他实验室发明和技术的确可以实现即时获取氢气。可在这里要追问一下,整个制氢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如何,铝合金生产成本和更换频次、催化剂成本和更换频次,氢气的利用效率,配套的燃料电池的成本和更换周期、提取氢之后剩余副产品如何利用和处理……

如果这些成本都超过了纯电汽车和燃油车,这套技术就不具备商业化条件。全球氢能源汽车都是直接加载氢气,而且需要动力电池储能,绕不开现有的技术限制。

环保理想,商业化现实

大家都知道氢的燃烧没有二氧化碳排放,只有水!氢应该是最清洁的能源。但氢也是非常不稳定的能源,在储运方面的要求极高。最为重要的问题是,作为石化、煤炭等工业的副产品,氢的提取,目前看大部分依然依赖化石能源。从长远看,大规模产出氢的来源存在疑问。

从水中电解氢的成本更高,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和金属材料。按照环保理论看,氢的产生能耗显然高于电能。氢能源车的发展,需要更环保更经济的解决方案。这本账怎么算?想想就挺可怕。否则中国新能源车企早就行动起来一心扑在氢能源车上了。目前国内的氢能源汽车利用,大部分还处于小区域实验性阶段,依靠补贴和地方政策维持运营,无法实现商业推广。

中国地大物博,风能、水能和太阳能储备丰富,电力资源目前供大于求。从战略角度,充分利用电能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发电厂源源不断输出电力,但并不是所有电力都被应用,闲置电力储存起来供给纯电动力汽车使用,其实是对目前能源高效利用最简洁的解决方案。

如果消耗大量的电能去电解氢气,又无法实现氢气的高效利用,又像极了《国产凌凌七》达文西同学发明的无敌手电筒,使用的时候必须用另外一个手电筒照着它充电,这样才能亮,不然它绝对不亮……

我们坚信,人类的技术极限会不断被突破,也坚信人类能够掌握更多的技术解决氢能源获取成本和能耗问题,也能解决氢气的储运问题,让整个人类享用安全环保的能源。

我想南阳地方应该感谢这个美好的时代,来自互联网的监督可以把一个包装得相当美好的骗局揭开。而对于氢能源利用的研究,全世界的科研人员依然处于集体撞南墙的阶段,什么时候能够突破技术极限,什么时候能够降低成本实现商业化,这个日子也许不远了。但现在,我们还有很多实验数据需要商用验证。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 我国玉米核心种质黄早四“密码”破译

      赵久然引见,玉米是环球总出产最大的粮食作物,具备丰厚的表型和基因组多样性。中国作为全国上最大玉米生打造国之一,......

    03-22    来源:未知

    分享
  • 华为P30/P30 Pro正式发布:4000万像素摄像头

      经过大约一个月的连续泄密,华为终于在巴黎的发布会活动上宣布了其新旗舰P30和P30 Pro手机。正如您所期望的那样,这两款......

    03-27    来源:未知

    分享
  • 企学界共议“数字经济人才培养” 校企“

      数字经济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数字经济人才的竞争,是数字经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效率的竞争。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06-02    来源:未知

    分享
  • 美国力求成为首个太空军事化国家

      此前吐露的美国太空兵器包含X-37B轨道试验漫游器,是一款可几回再三使用的航天器。此图显示,2017年,这款遨游器在佛罗里......

    03-22    来源:未知

    分享
  • 身兼多职的Bakkt,能否成为比特币的“引

      都说2018年是区块链元年,虽然整整一年里,以比特币为首的加密货币圈深陷于水深火热的深渊。然而在加密世界之外的一端......

    03-23    来源:未知

    分享
  • 中国制定了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

      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记者李斌)由专家用时一年半、频仍修正拟订的《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诊断指南》24日在《中......

    03-26    来源:未知

    分享
  • 我国科学家揭示中–晚奥陶世板块漂移历

      奥陶纪时中国的大部门板块都位于冈瓦纳东北缘的低纬度寒带周边,包罗华南、华北、塔里木、喜马拉雅、拉萨、滇缅马苏(......

    04-03    来源:未知

    分享
  • Internet Archive正致力于在关闭之前保存公开

      据外媒The Verge报道,谷歌将于4月份开始从其陷入困境的社交网络Google+上删除数据,但在此之前, Internet Archive和ArchiveTeam表示......

    03-18    来源:未知

    分享
  • 推出“18条”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而后科研怎么做,经费怎么花?宁夏科研人员也有更大自立权。记者3月18日从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得悉,日前,宁夏回族自......

    03-20    来源:未知

    分享
  • 特殊结构让狮子鱼徜徉马里亚纳海沟

      深海里生命是怎么样生活生计的?它们有着怎样的身体结构?来自西北家当大学、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钻研所等单位的研究......

    04-16    来源:未知

    分享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