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13日,全国已调集2万多名医护人员,组成180多个医疗队支援武汉、支援湖北。他们,以及湖北、武汉当地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是今日这场抗疫阻击战中最可爱的人。
千千万万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跟病魔较量,诠释着何为大医精诚、大爱无疆,何为舍生忘死、恪尽职守。
7日,一则“四大天团”汇武汉的视频刷屏。网友们将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四个医院前来支援的医护人员称为“四大天团”,这个称呼里,有尊敬,有自豪,有嘱托。他们是驰援抗疫一线2万余名医护人员中的一员,共同为患者,为14亿中国人,守护健康、守护信心、守护希望。 每一支前方奋战的医疗队都是一个“天团”,有百余“天团”奋战武汉、奋战湖北,有无数“天团”后方支援,不信东风唤不回!
等你健康归来
◇能用的方法都用上,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
◇对急危重症病人一定要每天会诊,每天都对每一个病例进行治疗方案优化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远隔千山,驰援武汉。
这些最强悍的医生群体,在武汉救治一线施展自己过人的专业能力,展现大国医者的担当和勇气。他们究竟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北协和:能用的方法都用上
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在本次战疫中承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下称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的救治任务。首批队员到达后即在最短时间里开辟出两个病房投入战斗。
2月4日,经过紧张忙碌的48小时改造,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联合北京医院、武汉同济医院、江苏省医疗队共同建设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重症加强病房(下称联合ICU)正式启用。这是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主战场。
当日下午5时,第一位患者转入。该患者极度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仅50%,生命垂危。此时,病房尚未配齐气管插管必备的三级防护设备,但协和医院MICU(内科重症监护室)主任杜斌毅然决定冒着职业暴露的风险实施紧急气管插管,使患者生命体征得以维持。在患者呼吸困难得到缓解后,其血压开始下降,协和医疗队队员立即建立中心静脉通路,进行积极循环复苏。在一道道有序且有效的操作之后,患者情况逐渐平稳。
2月7日,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抒扬再率142名勇士驰援武汉,与第一批队员会师后,正式整建制全面独立接管联合ICU。
在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北京协和医院因地制宜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危重症患者诊治流程、医护人员诊疗常规、安全防护培训制度、安全监督制度等,为前线共同奋战的一线医生提供“协和经验”。
在联合ICU建立之初,采用分时段负责制,即一个小组负责一个时间段的患者管理,但他们很快发现这种病人管理模式不够深入,在细节上把控不足。于是,北京协和医院决定采用协和ICU病房小组的管理模式,实现精准施治,得到了各医院高度认同。
据介绍,根据新的管理模式,病房32位重症病人被分为4个组,每组由固定医生小组负责,组长相当于病房主治医师,能够迅速系统掌握患者信息,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每组护理团队的人员配置由重症医学骨干护士等混合编队,每个组负责相对固定的8名病人。在这样的小组团队模式下,每位病人都有相对固定的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有利于治疗思维的贯彻和治疗方案的落实,也提高了医护之间的高效配合,提升了治疗效果。
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队员覆盖ICU、内科ICU、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内科、消化内科等多个科室,各医疗组可以更加合理地统筹匹配各个专业,充分发挥国家队综合诊治优势,把能用的方法都用上,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
为进一步加强病房管理,协和医院建立“查房教授、二线医生、一线医生”三级查房制度。查房教授具有SARS诊治、重症管理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可充分保障重症患者治疗方案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第一时间集合精锐,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积极展开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有效的“协和方案”,千方百计抢救每一个生命,尽全力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用协和水平保卫人民健康。
南湘雅:“有信心让更多患者尽快出院”
“方舱医院”是确保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有效隔离和治疗的重要举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下称湘雅二医院)全力、全程、全面参与武昌方舱医院的病房建立、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等工作。
03-31 来源:未知
04-16 来源:未知
04-17 来源:未知
05-17 来源:未知
05-23 来源:未知
05-26 来源:未知
05-26 来源:未知
06-24 来源:未知
06-25 来源:未知
07-07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