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父权制时代的家庭,是走向瓦解还是重构?

前不久,宋慧乔宋仲基夫妇的离婚新闻成为舆论的焦点,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被“再也不相信爱情”的言论刷屏,此事件似乎造成了多米诺骨牌的效应,接二连三的名人离婚或分手事件被爆出:范冰冰李晨分手,董璇高云翔离婚.....这些聚光灯下的爱情神话破灭必然带来公众对婚姻价值的质疑。基于爱情缔结的现代婚姻观念是否受到根本性的挑战?

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历史中去看,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不仅仅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外部革命,在私人生活领域,家庭内部同样发生着彻底的改变。在传统的家国同构的结构被打破后,中国家庭的动荡和瓦解被写进中国人的生活史。

不少社会学者认为,现代婚姻的瓦解和松动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有关,女性不再总是处于一个从属的位置。在今天,仅仅想要以父亲的身份获得在家庭中的支配权已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了 , 一个父亲的权力一定要有其他因素的支持。也就是说,根据年龄或辈分来确定身份等级的必然合法性已经不复存在了,父亲这样的身份已经不能成为支配权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父权制已经瓦解了。但是性别之间的关系却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性别内部的关系与个体处于具体的语境紧密相关。

因此,有学者提出“后父权制”的说法,所谓“后父权制”其实是相对于“后女性主义”而言的。在“后父权制理论”的基础上 , 设想了一种和平、自由、多元化 、有差别、但没有等级压迫的平等的理想社会。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女性自身的权利、地位,也是为了更好地使人权或民权得到广泛的贯彻和实施,使两性关系、婚姻、家庭、人类和社会制度健康发展。那么,“后父权制时代”真的来临了吗?“后父权制时代”的家庭又将走向何方——是瓦解还是重构?


撰文  |  余雅琴


“现在谈女权多少有些可笑,不信你们问问,我所知道的家庭里,都是女的在管钱,女的说什么是什么,男的哪有地位?”


“女的不是缺乏权利,是掌握太多权力啦。再这么下去,是不是我们男的必须得在家洗衣服做饭?”

以上言论是笔者在一个以女性与家庭为主题的活动现场听到的男性的声音。事实上,随着“女性主义”“女权”等词语从知识界的研究转向社会大众广泛讨论的话语,在公共空间这样的声音并不少见。

的确,即使秉持着最严苛的标准来考察百年中国历史,我们也必须承认,在中国,顽固的父权基础也正在一步步受到挑战甚至瓦解。如果你有幸是一位城市中产女性,在铺天盖地的“女王”“女神”等名词的轰炸下,一定会产生做自己主人的快感。

但是,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父权≠男权:女性的遭遇依然普世

社会学家阎云翔对父权

(patriarchy)

和后父权

(post-patriarchy)

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区分。阎云翔认为,关于父权的人类学经典定义,可以追溯到摩尔根、马克思和韦伯,即父权是长辈对后辈所行使的权威

(authority)

、特权

(prestige)

及权力

(power)

。这一关系模式,在中国社会尤为显著,并形成家国同构的伦理秩序和政治实践。在女权主义理论中,人们更多地从性别角度探讨男权

(patriarchy)

概念,指代家庭与公共领域的男性统治,其意义范围比父权概念更为广泛。在当代社会,父权的影响力已逐渐式微,而男权依然在家庭和公共领域的性别权力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阎云翔 著,陆洋 等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1月版。

其实,只要留心打开微博热搜,我们就不难发现社会大众对婚姻里两性关系的期待依然没有跳脱出性别的刻板印象。林志玲大婚和范冰冰分手被人讨论最多的还是老套的“女强男弱”的问题,似乎在这个模式之下,纲常伦理受到了挑战,家庭必然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但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也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即使在舆论场上,弱势的女方似乎也不再能够得到十足的同情。演员曹云金离婚被曝光后,女方不工作,没收入等就被作为感情破裂的因素之一而被网友讨论。

在这些案例中,女性的经济实力被视为决定婚姻中地位的重要参照标准,但是,一个女性在这样的度量标准下,既不能强过丈夫,又不能弱于他太多,“后父权”时代女性的处境虽然拥有了更多名义上的可能性,其实也面临更多的尴尬和两难。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