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女性占一线劳动者巨大比例,她们的付出应当被看见和尊重。特殊时期,性别差异带来的特殊需求不应当被忽视,否则平时没有得到重视的问题,会在特殊时期进一步加剧:一线女性医护反馈“血和尿都混在一起了”,博主@梁钰stacey发起#姐妹战疫安心行动#,为一线医护的卫生用品进行筹款;上海市中小学生家长被班主任群发寒假作业,其中包括一首歌《妈妈要上战场》的MP3;济南市教育局建议延迟开学期间以女方为主向企业提出在家看护未成年子女的申请,而《中国妇女报》评论指出“共同育儿的理念早已成为社会共识,而在全民抗疫的当下,共同分担看护孩子的责任更显得重要和紧迫”。
对于疫情中的女性劳动者因两性差异而面临的困境,新京报文化频道采访了女性文学研究者、文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她曾出版博士论文《浮出地表之前: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家的性别观进行了调查。现在,她也在密切关注微博上#看见女性劳动者#、#姐妹战疫安心行动#等话题。我们的采访从近期每日甘肃网“女性医护剃头出征”的事件开始,共同讨论了疫情期间媒体强化和征用女性身体进行宣传、女性医护卫生用品的需求被忽视、全球广泛存在的月经羞辱等问题,并为读者推荐了几本可以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女性生活情况的著作。
张莉
她们很难被看见,但她们应该被看见
新京报:对于“甘肃援鄂女医护剃头”事件,你怎么看待这类新闻的操作?
张莉:我理解不了全部队员集体剃头,我相信有人可能是主动愿意的,但在视频中我也看到了一些女孩子的眼泪和不情愿。而这种不情愿,并没有得到尊重,拍摄者反而将泪水当作新闻点,其实无视她们的内心感受。无论是从人道主义来说,还是从新闻伦理来讲,都是一种不尊重。
我特意找了视频来看,才敢相信这是真的:所有女队员全部都剃成了光头。但是,这并不是工作要求,并不是所有女医生女护士都必须光头,事实上男医生们也是日常的发型。那么,把年轻女性剃头的影像做成视频传播出去,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实在让人不能理解。
在中国历史上,头发是深有意味的存在:如何处理头发,代表了一个人的自由意志,以及一个人对自我身体的处置权。前几天,我也看到有女护士主动要求剃成光头,这没什么问题;要怎么做,是她的个人选择。
新京报:在你看来,是什么原因导致部分媒体在报道中强化和征用女性身体?
张莉:看了很多这样的报道,比如怀孕九个月还在病房工作,再比如有些女性刚刚结束哺乳期等。这些报道都在有意强化和征用女性身体,通过对女性身体的某种强化,来强调是她们的牺牲和奉献,以此来做成新闻,获得点击量和热点效应。仔细想想,这种意在催泪的新闻是残忍的,它忽略了女性身体的真正疼痛。记者能不能把这些采访对象当作姐妹或家人,换位思考一下再做新闻呢?
而且,这样的新闻,是对社会公众理解力和共情能力的无视。在今天的现代社会里,当我们得知一位临盆之际的女性被要求到最危险的病房去工作,我们怎么能安之若素,还大加歌颂?据我了解,身边很多朋友,包括很多男性同行,都对这样的新闻表示了愤怒和不安。
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在地铁里,我们也要给怀孕女性让座的,这是最基本的人道主义、最基本的伦理关怀。在非常时期,怎么能让怀孕九月的女性去一线工作呢,即使是她个人意愿,也不应该把这样的事情做成新闻,不能大加鼓励,更不应该全民消费,这有悖于常情。
在疫情的第一线,一位女性劳动者,她没有怀孕,没有流产,完全以健康之身躯投入工作,值得尊敬和歌颂吗?当然值得。新媒体时代,媒体人的报道在一个瞬间便会传遍全国各地,因此他的价值观、性别观,抑或他是否把人当作人,以及他如何理解一位女性劳动者的价值,尤其重要。
新京报:是否有关注博主@梁钰stacey在微博上发起的#姐妹战疫安心行动#?你如何评价她发起的为一线女性医护捐赠卫生用品的筹款?
张莉:很关注,要向梁钰和她所做的工作表示敬意。在我印象中,她至少发起过两个微博话题:一个叫#姐妹战疫安心行动#,一个叫#看见女性劳动者#。这两个话题,在短时间内便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是非常有意义的性别知识普及。我很赞同,也很支持,内心也要求自己力所能及地做些工作。
05-25 来源:未知
06-01 来源:网络整理
06-05 来源:未知
01-27 来源:网络整理
01-30 来源:网络整理
03-08 来源:网络整理
04-02 来源:未知
04-29 来源:未知
09-01 来源:未知
12-18 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