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胡**,女,73岁,于2019-6-1因“原发性肝癌术后4年余,纳差7天”入院,患者4年前行原发性肝癌切除术,术后行3次介入治疗,患者长期反复住院,且血管条件较差,因穿刺困难,于 2018-9-5在左上臂置入PICC导管,患者带管期间定时换药,穿刺部位无红肿、无外渗,以往住院期间有两次堵管史,均用尿激酶溶栓成功后继续使用。本次入院后患者神志清,精神较差,长期卧床休息,很少下床活动,肝功异常,腹胀明显,食欲较差,入院后给予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静脉营养等对症治疗,经PICC导管输注液体,每次输注前给予生理盐水冲管,输液完毕应用50U/ml肝素盐水封管,每周定时维护。
案例经过
2019-7-26 17:30责任护士巡视病房时发现患者液体已经滴空,立即给予肝素盐水封管,回抽不见回血,推注有阻力,判断为PICC堵管,咨询PICC专业老师,夜班护士应用尿激酶给予患者溶栓冲管。
直至次日00:30溶栓仍不见效果,考虑导管堵塞溶栓失败,遂放弃溶栓,残留在导管内的尿激酶未回抽,保留导管,向家属讲明本次PICC导管溶栓失败,需等白班时请PICC老师会诊,若仍无效果,则考虑拔管,家属表示理解。
2019-7-27 08:00请PICC专业老师会诊,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导管通畅,继续应用PICC导管给予患者输液。
该病例中患者PICC多次堵管的原因总结:
1 该患者为 肿瘤患者 ,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细胞中 含有癌性促凝物 ,使血液保持高凝状态,容易发生导管血栓。
2 该患者2018-9-5置入导管, 长达10个月 ,导管长期置于血管中对血管内皮细胞存在机械性刺激,可引起局部血管内膜反应性炎症;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尖端与血管壁粘连,导致回抽时无回血或回血量少,以及各种导管堵塞的因素累积作用,使导管内壁沉积物逐渐增多,堵管的几率上升。
3 由于巡视不及时, 液体滴空时间较长 产生静脉回血而没有被及时发现致使PICC堵管。
4 该患者为肿瘤晚期病人,因摄入较差需静脉营养, 高营养液为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状并有附壁现象,封管时冲洗不彻底, 易导致药物的沉淀堵塞,增加堵管几率。
经验分享: 1 尿激酶是从健康人中分离的,或从肾组织培养中获得的一种酶蛋白。 它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维酶原成纤溶酶,从而发挥溶栓作用。 对新形成的血栓见效快、效果好。
2 应用尿激酶溶栓的方法: 10万单位尿激酶1支加0.9%生理盐水10~20mL溶解,用10mL注射器抽2~5mL稀释液备用,取下正压接头,接三通管使三通位于关闭的位置,三通的一个侧接口连接一支空的20mL注射器,三通的另一接口连接抽好药液的10mL注射器,关闭三通管,将20mL空注射器一端的三通打开,回抽20mL空注射器,将PICC导管内抽成真空,使导管内形成负压,关闭该三通口; 同时打开连接充满药液的注射器,三通的药液利用负压进入导管。 药液缓慢注入导管,每次药液保留15~30min,反复多次,见回血后,抽血5mL弃掉.通畅后用20mL注射器抽0.9%生理盐水20mL冲管; 如仍不通畅,需反复上述步骤,或让药液停留在管内24 h再抽出。 (见下图)
应用尿激酶溶栓的方法
3 发现PICC导管堵塞后,及时以10~20 ml针筒抽50~100 U/ml肝素钠液反复抽吸冲管,先抽吸再脉冲式冲管,注意不可强行推注.以免造成导管破裂或将血栓注入体内。 在对血栓堵塞进行溶栓时,要保持绝对的信心和耐心,若导管堵塞时间过长,或者发生导管全部被堵塞, 需延长溶栓时间,不要因为短时间内未效果而放弃溶栓 ,经研究记录显示, 最长溶栓时间为60h 以上 ; 在进行溶栓时,必须密切观察导管情况,以及患者情况,将药液进入导管的计量作准确记录,判断溶栓情况; 溶栓药物注射器的颜色,也是观察的关键。
4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输液顺序应先安排高渗液、刺激性强及乳剂,后输入刺激性小的液体。 对有配伍禁忌的药物,在前后输入时易出现沉淀浑浊而引起堵管,中间应输入生理盐水间隔使用。
5 对于反复堵管的患者,护士应加强责任心,高度关注,在临床工作中,严格规范的操作,加强输液巡视,防止管道脱落及液体滴空; 输注黏度较高的液体后及时用生理盐水冲管; 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定时冲管和定期更换正压接头。
03-19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
04-20 来源:未知
05-05 来源:未知
05-15 来源:未知
07-05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
04-30 来源:未知
05-05 来源:未知
05-05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