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拍的一直是女性电影,只是现在才被看到(3)

2013年,杨荔钠刚刚过了四十岁,她的剧情片处女作《春梦》诞生。杨荔钠从1996年开始涉足纪录片,到2013年她的第一部故事片《春梦》在鹿特丹电影节上映,前后经历了17年的时间。

这17年的纪录片经历赋予她的故事片深厚的纪实风格,演员基本上采用非职业演员,手持摄影和同期声的运用使整部影片像纪录片一样贴近真实。

《春梦》同她的纪录片一样,不关注政治和时代脉搏,而是关注在时代变迁中人的生存状态。

《春梦》海报

电影讲述了中产阶级少妇的故事,揭示了看上去平静的生活底下的暗流汹涌。电影银幕上投射出少妇与梦中面目模糊的古人的性爱。身体特写的焦点在虚实之间变幻,而杨荔钠的关怀也从精神转向了肉体。

用评论者的话来说,《春梦》是非常身体的,它对性的表达之大胆直接在国内女导演的作品中无出其右;它又是十分精神化的,其中书写的女性对身体的看法直接联系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危机。

《春梦》是中国电影中很少有的触及城市中产危机的作品,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女性消费能力提升的同时,女性被物化和自我物化的情况也越发凸显,在电影叙事上,大部分中国女性还是处在被男性欲望凝视的状况,她们真实的欲望却被遮蔽了。

此时的杨荔钠的女性意识开始具有了很强的自觉性,她说 “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父权的社会里——我们有女人制作的关于女性的电影,但这不是重点。”她说,“所以,当我有机会时要拍一部从头到尾都是由女性的视角审视她自己的电影。”

作为剧情片处女作,《春梦》让杨荔钠的导演才能进一步得到证明,在当年的鹿特丹电影节和台湾金马奖上都颇受关注。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这部电影至今只有小规模的放映,鲜少有机会被观众看到。

此后,杨荔钠开始涉猎剧情片的拍摄,在远赴纽约大学做访问学者,在异国她有机会更清晰地回望自己的出生地,脑子有了《春潮》的雏形。

一路走来,她发现身边的女性各有各的动人,而男性总是面目模糊的,她愿意为女性拍更多的电影。《春梦》《春潮》加上现在正在筹备的《春歌》,被称为杨荔钠的“女性三部曲”。

《春潮》中的三代女性

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电影,“女性三部曲”聚焦的是“不被眷顾”的年长女性,她们或者是欲望得不到满足的中年妇女,或者是三十年没有性生活的退休社区干部,亦或是八十多岁患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

杨荔钠对她们的表现不仅局限于女性主义认识的框架中,更带有自己本能的感同身受。

作为一个演员出身的电影创作者,杨荔钠自觉有一种使命感要为上了年纪的女演员多写戏。因此,我们才有机会在她的作品里看见那么多熠熠生辉的女性角色,不论是赵思源、薛红还是郝蕾、金燕玲,这些背景不同的女性在杨荔钠的电影里都可以摆脱掉某种“包袱”,释放出不同的自我。

连续两部剧情片的成功,杨荔钠感受到名利场的复杂。她说:“拍摄剧情片是消耗自己,而拍纪录片则是对自己的滋养。”女儿是国内青少年的优秀骑手,杨荔钠用摄像机旁观这群少女,2019年拍摄了《少女与马》——一部关于纯真和信任的电影,回归自己的本心。

近年来,中国掀起一波女性导演创作的热潮,杨荔钠也被纳入了这波潮流中。

事实上,她的女性意识是一以贯之的,经历了从朦胧到坚定, 杨荔钠为自己的三部女性电影都赋予了“春意”,那是她对自己女性身份的赞美和认同。

但正如她所说的:

我拍的 一直是女性电影,只是现在才被看到。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