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的关系,很多电影不得不转为线上放映。
其中,电影《春潮》无疑是其中热度非常高的一部。从北京电影节春季线上影展首映,一直到5月17日正式转为网络上映。
这部电影也选择了另一种,与大家见面的方式。纵有遗憾,却也是无奈之举。
好在,大家对影片的热情还在。今天6月17日,影片也刚好上线了一个月。一个月之后,本片近3万5千豆瓣评分,7.2分。
这部124分钟的影片,以一家三代女性的矛盾和纠葛带出了集体与个人、母亲与孩子、女性与自我等关系的探讨,一时间成为各大媒体热议的话题作品。以往,大家提到这部影片,总是会先提起它的女主角郝蕾。
不得不承认,郝蕾的出色表演,确实为影片增色不少。
不过,今天这篇文章,却希望带大家认识一下,背后那个,带给《春潮》生命力的女性——导演 杨荔钠 。
导演杨荔钠
某种程度上,《春潮》这部电影依旧带有杨荔钠强烈的个人风格,电影发生在长春,这里也是杨荔钠的家乡,故事的取景地——电影中母亲的住所就是杨荔钠的大姨家。
这个狭小的两室一厅,留下了杨荔钠成长的印迹,也让她将自己作为女儿、女人和母亲的生命体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她把自己的血肉寄托进了《春潮》的故事,这部电影对她来说可谓另外一个“女儿”。
电影剥除了主流价值观对母爱的神话,将故事聚焦在代际的伤害以及衍生出的隐喻之上。
其中的三代女性: 备受丈夫伤害的外婆 , 追求自由的母亲 和 被教育异化的女儿 对应了当下女性的普遍状况。
电影不仅仅展现女性的困境,正视女性的欲望和缺憾,还从个体出发,关照历史和现实。难得的是,电影没有把两性关系放在一个简单的对立面上,而是试图找到结构性问题的复杂原因。
尤其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作为近年来中国女性电影的代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丰富的言说空间,在一个时间段内召唤出我们对女性处境的关注。
《春潮》事实上作为了一种女性电影指标,它向内探索女性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向外却延展出更广阔的世界。
这种对世界的观察角度,或许与杨荔钠深耕纪录片的经验有关。
业余电影时代
中国最早的DV电影《老头》
“ 那天在大墙初遇,我没想到有一天坐着的人会分开,而我就是他们的见证人。 ”
杨荔钠出生于1972年,她自小跳舞,长大后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系学习,后来进入总政话剧团,成为了一位话剧演员。从事着人人艳羡的好工作,杨荔钠内心却总有缺失,她骨子里对集体主义保持着警惕。
1996年春天,杨荔钠在清塔小区租了房子,院子里总会看见大墙底下坐着一排老头,他们穿着深色棉袄、棉裤,远处看不清年龄。这个场景打动了年轻的杨荔钠,她写道:“我看见了世间最好看的景像。”
杨荔纳执导的纪录片《老头》
杨荔钠筹钱购买了当时还比较少见的DV摄像机,单人单机前后拍摄了两年半,将这群老头的生活记录下来,春去秋来,他们当中陆续有人死亡,但他们对死亡的态度却十分平静……
直面死亡是需要勇气的,而年轻的杨荔钠则在这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过早的接触到太多死亡,而产生了长时间的“死亡恐惧”。
她意识到生命的无常,更加勤勉地拍摄作品。
1999年,名为《老头》的纪录电影横空出世,作为中国第一部用DV拍摄的电影,该片一举夺得那年的 日本山形纪录片电影节亚洲新浪潮优秀奖 以及次年 巴黎真实电影节评委会奖 , 德国莱比锡纪录片电影节“金奖”和”观众最喜欢的影片“奖 。
杨荔钠的《老头》是中国最早的DV电影
05-25 来源:未知
06-01 来源:网络整理
06-05 来源:未知
01-27 来源:网络整理
01-30 来源:网络整理
03-08 来源:网络整理
04-02 来源:未知
06-12 来源:网络整理
07-15 来源:未知
04-29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