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女性犯罪是影响家庭、社会稳定以及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因素。女性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女性实施犯罪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具有不同于男性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女性犯罪心理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包括诸多成分的复合体。近年来女性犯罪呈现新的特点和趋向,其中物欲型犯罪和性欲型犯罪仍然是女性犯罪常见的类型,其在犯罪心理结构上也具有典型的女性特征。为了给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犯罪心理预防的建议,以及加强对女犯的教育改造,建议家庭、学校、社会、监狱等各个主体做好女性犯罪心理预防和女性犯罪心理矫治工作。
关 键 词:女性犯罪;女性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预防;犯罪心理矫治
有哲人曾经说过,男性为人类“勇敢的一半”,女性为人类“美好的一半”。自从有“犯罪”的概念以来,就表面现象而言,女性犯罪的比率一直是很低的[①]。然而,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女性犯罪的比率迅速上升,犯罪的类型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②]尤其是最近国内频频曝光的女性涉罪事件,诸如黑龙江桦南县孕妇替夫猎艳、杀人案,山西8×24恶性伤害儿童案,陕西富平医生贩婴案等等,极大地磨损了女性在人们心目中慈爱、善良的形象,让人惊诧、愤慨的同时,也令人唏嘘和深思。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影响和支配着她们犯下如此罪行?笔者认为,影响和支配女性实施犯罪行为的因素决不单一,而是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等各个方面。其中,心理因素对于女性是否进行犯罪行为以及其犯罪行为特征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所言,“心理健康者往往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不致违法乱纪、触犯法律;而有许多犯罪者往往是心理不健康者或不很健康者”。基于此,笔者在分析近三年辖区内女性犯罪现状的基础上,对女性犯罪心理及其特征进行阐述,并选取女性较为常见的物欲型犯罪和性欲型犯罪进行犯罪心理结构的剖析,进而提出女性犯罪心理预防和矫治的建议,以期为打击和预防女性犯罪以及女犯的司法改造工作有所裨益。
一、探源——女性犯罪心理结构及其特征
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涵盖认识、情感、意志、性格、兴趣、需要、动机、世界观、价值观及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守法者与犯罪人心理上质的区别,在于犯罪人具有犯罪心理。”[③]女性犯罪以女性为犯罪主体,是犯罪学领域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类别,也是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犯罪女性也具有犯罪心理,且这种犯罪心理是多种因素有机联系、共同起作用的复合体,这个复合体在犯罪女性的头脑中以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存在。
所谓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④]犯罪心理结构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包括许许多多的成分,具体可分为动力亚结构(畸形的观念、畸变的需要、不良的兴趣等),调节亚结构(偏颇的自我意识、扭曲的道德意识、错误的法律意识等),特征亚结构(气质特征、性格特征、能力特征等)。女性犯罪心理结构具有犯罪心理结构一般的特质,也是由上述三个亚结构组成,但同时也具有不同于男性的、独特的心理特征。
(一)动力亚结构方面
主要表现为犯罪女性具有特殊的畸变需要和特殊的犯罪动机。
1.需要特征。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需要是形成动机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现实表现”。犯罪女性的需要和守法者的需要不同,突出地表现在其对需要强烈程度的失控和需要方式与社会关系的对立上。高层次的需要是建立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基础上的。犯罪女性由于受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较为低级、庸俗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得不到高级需要的调节和控制的时候,低级需要就会恶性膨胀发展。如物欲型犯罪中的女性,往往是贪图钱财、追求享受的需要占统治地位;性欲型犯罪中的女性,或者是对金钱财物占有的需要恶性膨胀,或者是性欲的畸形发展,导致其盲目追求性刺激。
2.动机特征。犯罪动机是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它是在犯罪人强烈、畸变的需要基础上,在外界诱因的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女性犯罪动机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所处的诱因有直接关系。如较为典型的女性情绪型杀人案件中,处于受害地位的女性,对加害人有着很深的仇恨,极力希望摆脱其控制或虐待,当看见加害人处于酣睡状态,暂时失去反抗能力时,便迅速产生杀人动机,并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实施残暴的杀人、伤害行为。
(二)调节亚结构方面
05-25 来源:未知
06-01 来源:网络整理
06-05 来源:未知
01-27 来源:网络整理
01-30 来源:网络整理
03-08 来源:网络整理
04-02 来源:未知
04-29 来源:未知
09-01 来源:未知
12-18 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