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这说明了女性友谊比男性友谊更为深刻和紧密,然而依靠分享私密情感,围绕婚恋建立起来的女性友谊有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一是由于扶助彼此获得“婚恋幸福”是友谊的核心,一旦双方的利益产生冲突
(例如在婚恋上有所竞争或差距)
,友谊很容易分崩离析,在分崩离析的过程中,由于之前的友谊主要是建立在彼此的隐私/感情暴露上,更容易拿对方的软肋伤害彼此。《小时代》中四个从中学起就是好朋友的女孩就是典型的例子。当她们感受到朋友与自己的男友有所暧昧时,多年深厚的友谊迅速坍塌。二是女性友谊始终排在婚恋的重要性之后,因为婚恋状况的改变,她们的友谊也会产生巨大改变,与男性群体中常说的“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不同,女性友谊中,闺蜜往往需要让位于男友/丈夫。《小时代》剧照。
女性友谊的这种样态并不是天然形成的,和女性的自我认知与人生规划一样,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社会原因。正如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性主义学者西蒙娜·德·波伏娃在数十年前就提出的,“他是主体
(the Subject)
,是绝对(the Absolute)
,而她则是他者(the Other)
”,虽然时代前进了,但女性特性依旧是围绕着男性主体,根据父权制文化的“他者”规定而后天形成。历史范畴内,无论中外,很长一段时期内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家庭都是唯一的生活场所。茶馆/咖啡馆、市场、广场等男性可以聚集并发展友谊关系的公众场合都禁止女性出入。女性友谊因此往往局限于闺阁内部,发生在私人生活领域。再加上受教育程度不高,她们之间的情谊往往只是浅层次的交流,局限于平凡无奇的家庭生活,充满了情感的表达、需要和心理上的展示,以此来发展真正的友谊是不充分的。同时,相对于配偶关系、母子关系和亲属关系,社会显然期待女性友谊是次等重要的,维持深度、持续的友谊并不现实。
现代社会,尽管女性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放,但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和期待,几乎不可避免地使得她们比起男性更多被家务、育儿等事务捆绑在家庭之中。女性为人妻、为人母被歌颂为理所当然的要务和通向幸福的唯一途径。于是,当把生活重心放在家庭上之后,留给女性去维系那些亲密的友谊的时间越来越少,如果家庭事务负担较重,她们接触的圈子则会变得更小。
有调查数据显示,在婚姻和为人父母的早期,女性的友谊比男性显著收缩。原因是结婚生子后,女性最被人承认的社会身份往往变成了“某某的妈妈”,生活围绕着孩子打转,身边的女性社交圈所剩无几。尤其是当一个女性选择或被迫成为家庭妇女时,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切断,对于她们来说,也许最便捷的交友方式就是建立“妈妈群”。
但在“妈妈群”这种由生活境况而非共同趣味或理想连接起来的社交圈中,女性很难去建立真实、深厚的情感联结,大都只是停留在浮于表面的人际交往。同时,这种社交圈中往往也存在着大量的攀比与竞争成分,最终成为虚伪的“塑料姐妹花”。
姐妹联盟能实现吗?
性别刻板印象、社会阶层、性别不平等种种问题,女性之间的友谊面临比男性友谊更多的冲突可能,更难以维持。但在现实生活中,以上的社会现状和女性困境却往往被忽略,女性友谊的不稳定常被偏激地归结为女性特质有关。
如果阅读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论坛等等社交平台上关于女性友谊的发言,就会发现女性被归结为脆弱,热爱炫耀、攀比,善妒的,她们会为了某个闺蜜比自己家的好而暗自记恨,也会为了一个男人而反目成仇。不少网友都提到,要想发展一段友谊,就要避免某些“女性特质”,甚至有很多女性强调自己“不爱跟其他女孩交朋友,因为女孩事多/虚伪”。情感节目主持人涂磊曾在节目中说过以下几句话,非常能代表一种常见的观点:
“我认为女人之间的友谊是极少极少的,即便存在,也不是在女人和女人之间,而是其中有某一个女性,多半具有男性的色彩。她具备男性的豁达、直率和开朗,而较少女人的嫉妒心、虚荣心和攀比心。这样的闺蜜才可能长久,而绝大部分的女人之间,都不会有友谊。”
《绿皮书》剧照 。
05-25 来源:未知
06-01 来源:网络整理
06-05 来源:未知
04-29 来源:未知
09-01 来源:未知
12-18 来源:网络整理
04-24 来源:未知
05-18 来源:未知
05-29 来源:未知
07-07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