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友情?(2)

在女性的世界里,情况则复杂得多。一般来说,大部分女性都挣扎在三个不同价值体系的漩涡之中——一是与男性同样需要在社会上拼搏金钱与权力的体系;二是异性眼中的价值,即是否对异性具有吸引力;三是同性群体之间的价值,如是否值得信赖等等。这三个体系在大多数时候是非常冲突的。例如,在传统观念当中具有阴柔女性气质的女性似乎不能在男性本位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取得话语权和自主权。


如果女性要想与男性比肩抗衡,那么女性在生理特色和性格气质上就要“男性化”和“雄性化”,成为一个“女强人”。但这样的女性又会因为“不够有小女人”而在婚恋市场上铩羽而归。如果要成为男人眼中的优秀女人,时刻作出讨好男性的姿态,往往又会在女性群体中被视为做作的背叛者,是割裂女人之间的纽带,排挤对方自己往上爬的女人。由于女性很难同时满足三个不同的价值体系,所以对自我与他人的认知常处于徘徊之中。


女性的社会地位变化也比男性多,这让她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变化,很难确定自己和其他女性的位置。大部分女性由于欠缺社会资源,许多时候只能通过归属于男人的途径获得社会生存,靠男性赋予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她的婚姻关系紧密结合,随时处于变幻莫测的状态当中。只要能够获得一个高阶层的男性,就能获得决定性的阶层提升。因此,围绕女人的归属,即“被男人选上”而展开的斗争,这是男女之间的最大不同。只要还处在时刻需要把所有同性视为对手的性别不对等的社会中,女人共同体就很难成立。

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友谊


哪怕不视对方为直接的竞争对手,女性之间的友谊也时常面临丧失主体性的危险——闺蜜情常常与以男性为中心的婚恋问题紧密相关。


在文学影视作品中,这种现象被彰显得淋漓尽致:朱德庸所著、早年被改编成电视剧的漫画《粉红女郎》中的几个闺蜜被分别起名为结婚狂、万人迷、男人婆、哈妹……单从外号上就能看出,这几个女性的形象与生活是以男性视角为核心的。而她们的生活也是围绕着“谁谈恋爱了”、“谁分手了”、“谁要结婚了”进行的。


《粉红女郎》剧照。


亦舒所书写的《我的前半生》所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中,尽管有诸多女性友谊的探讨,但两位好朋友的感情完全纠缠在她们和男性的亲密关系中,是以男性为核心和主线的:唐晶和罗子君的友谊展现在当罗子君老公出轨之时,唐晶亲自出面警告并“手撕小三”,又帮罗子君走出离婚后的困境。两人的友谊也破裂在男人身上——罗子君与唐晶的男友相爱了。相比起来,《欢乐颂》则在主题上更加开放一些,包含一些职业和代际关系的内容,但综观五位女主角的感情,许多次都升华在对彼此恋爱关系的帮助和出谋划策上,她们的生活主调也大多和婚恋有关......


《欢乐颂》剧照。


这种展现女性友谊的方式值得探讨,因为与男性友谊相比,它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形态。在表达男性“兄弟情”的作品中,我们常看到男性因为坚持共同的理想、拥有同样的兴趣爱好、从事同样的事业而建立感情,结为好友。但与之相反,闺蜜的感情往往只和分享爱情经历和私密感受相关。例如,在诸多偶像剧中,闺蜜都负责担任女主角和男主角感情的助推器。相应地,当闺蜜有了属于自己的爱情时,女主角也会担当帮助者的角色。很难见到她们有共同的特殊兴趣或者事业目标。尽管她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生活经历,但她们的同性友谊都同样享有着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成为爱情之外的另一个避风港。


事实上,类似的呈现方式是有现实依据的。心理学家的调查和研究表明,男性更喜欢以“一起玩

(do activities)

”来增进、维持友情;而女性关系的亲密则更多表现在交流与分担情绪和感受上——“男性分享活动,女性分享情感”。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