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桥地区位于黄山东麓。乌泥关是进入谭家桥地区的一个山隘口,东侧有一个制高点,向北有一路小山坡。
据粟裕回忆,12月14日上午9点多钟,敌补充第1旅进入设伏地区后,我突然发起攻击。敌顿时惊慌失措,陷入一片混乱,担任前卫之敌第2团,在我军猛力冲击下呈现动摇,敌团长被我打伤。开始时,战场形势是很好的。但我第19师除以1个连控制乌泥关制高点外,未能将主力配置于乌泥关以北,而是摆到乌泥关以南去了。乌泥关以南是悬崖陡壁,兵力展不开。敌人调整部署后,集中力量进攻我战斗力较弱之第20、第21师,两师指战员奋勇反击,但因不长于正规作战,而第19师又增援不及,以致阵地被敌人冲垮。接着,乌泥关制高点也被敌人夺去了。寻淮洲同志亲自带队夺取制高点,一个猛攻,制高点是夺回来了,可是,他却负了重伤。
重新夺取乌泥关制高点,是胜败关键,也是作为师长的寻淮洲亲自带队冲锋的原因。其时,敌人占据乌泥关制高点,集中炮火和兵力死守。红军冲向公路的攻击竟成仰攻,被动局面可想而知。
王耀武后来在回忆这场战斗时说:“据第2团团长周志道报称,在敌人第四次冲锋中,发现红军有十几个人冒着炮火的危险去抢救一个人,抬着向后方走去,看样子,被抬走的这个人可能是敌人的高级军官。”
被抢救下来的,就是不幸腹部中弹、血流不止的寻淮洲。12月16日,当转移到皖南泾县的茂林地区福官墩时,寻淮洲因流血过多,不幸牺牲。万分悲痛的战友含泪把他安葬在潘村蚂蚁山脚下。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第二天,王耀武派出一个步兵连寻找寻淮洲的遗体。这个步兵连找到了蚂蚁山,把寻淮洲的遗体挖出来照相,以作为寻淮洲确实被打死的证据。丧心病狂的国民党军残忍割下寻淮洲头颅,用布和石灰包裹着去向上级邀功请赏。红军游击队和人民群众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最后将烈士遗骸暗中移葬于蚂蚁山的隐蔽处。
一个多月后,红10军团主力进入怀玉山地区,被敌人以14个团的兵力团团包围。至1935年1月29日,红10军团指战员弹尽粮绝,大部分壮烈牺牲。刘畴西、方志敏等被俘。粟裕与负伤的乐少华、刘英带领先头部队先行转移。
方志敏后来在囚室中写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这样评价寻淮洲:“19师师长寻淮洲同志,因伤重牺牲了!他是红军中一个很好的指挥员,他指挥7军团,在两年之间,打了许多有名的胜仗,缴获敌枪6000余支,轻重机枪300余架,并缴到大炮几十门。”
1938年5月,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率部途经茂林,亲自带领部队为寻淮洲扫墓。离开前的晚上,陈毅为寻淮洲起草碑文,并请石匠连夜将碑文刻在石碑上。碑文写道:……寻同志为红军青年将校,以游击战斗著称,毕生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牺牲到底,实在足为抗日战士之楷模……
1978 年5月,时任中央军委常委、已届古稀之年的粟裕第三次来到谭家桥。他默默坐在一处巨石上,久久不愿离开。1984年2月5日,粟裕病逝于北京。不久,遵照他的遗愿,部分骨灰安放于谭家桥。
五、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200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党和人民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寻淮洲位列其中。
今天,在湖南省浏阳市社港镇,少年寻淮洲生活的那处小村庄,已经更名为淮洲村。村口,寻淮洲雕像巍然挺立。
“淮洲”出自诗经《小雅·鼓钟》:“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意为:敲起乐钟擂起鼓,乐声回荡在三洲,我心忧愁又悲切。遥想善良的君子,美德无瑕垂千秋。
03-25 来源:未知
08-20 来源:未知
10-24 来源:网络整理
11-10 来源:未知
03-25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
06-20 来源:未知
08-23 来源:网络整理
11-05 来源:未知
12-04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