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如果不快乐,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我们的日子过得太苦了。

  有次听一个老板抱怨,他说虽然赚了点钱,可总觉得自己日子是太苦了。

  小时候家里穷,他从小就知道抓钱,那时候他认为没钱就是最苦的,所以千方百计,千辛万苦,殚精竭虑地拼搏了几十年,现在总算是觉得算成有钱人了,可心里还是凄惶。

  相由心生,是很有道理的,我看他脸上虽笑带苦,才刚过五十,就已经很显老态了,他的神情里有无奈,有担忧,有渴求,也有浓浓化不开的痛苦。

  众生皆苦,可有人却能苦中作乐。

  

  前阵子认识一个极擅针灸的杏林高手,别人下针都很刺痛,他下针则几乎让人感触不到。

  除了针法高超外,他的外貌更让人惊奇,都是快六十岁的人了,看起了也就四十左右,面容红润,精神焕发,头上竟然一根白发都没有——一开始我以为是染了发,他说全是原生态的自然发。

  向他请教养生妙诀,他现场念了十六句诗:

  

  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

  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

  柳阴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

  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

  晨兴半柱茗香;午倦一方藤枕;

  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

  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

  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

  

  他说,养生以养心为主,而养心必读苏东坡,上面苏东坡的十二件乐事,只要你心领神会其中一二,身体力行,自然可以长寿。

  

  仁者寿,以其无忧也。

  我以前写过苏东坡,对于他的生平就不多说了,总之是一生江湖漂泊,四海为家,被贬谪之时,差点饿死。

  据说有阵子饿得实在没办法了,他只好带着儿子每天早晨对着太阳大口吞吐,名为“食太阳之精气”,以直接吸收能量——这是把人往植物功能(光合作用)上逼啊。

  但就算窘迫如此,苏东坡依然是不改其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可见人要是想找乐子,实在再容易不过了。

  后来金圣叹曾连写三十三个“不亦快哉”,其中“重阴匝月,如醉如病,朝眠不起。忽闻众鸟毕作弄晴之声,急引手搴帷,推窗视之,日光晶荧,林木如洗。不亦快哉!”

  也都是日常小事而已。

  

  古人没有电灯,没有电话,没有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日出而起,日落而息,再加上交通不便,一辈子可谓是寂寞苦闷的日子为多。

  但古人比现代人的烦恼也少,快乐也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会景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

  《菜根谭》里的这句话说得明白,乐趣处处都有,时时都有,只要你有这个清风明月的心境。

  眼中无是非,便是自在人。眼中、心中若都是俗人俗事俗情,所谓红尘似火,物欲横流,你又怎么能够清凉自在呢?

  烦恼都是自找的,功名利禄,荣辱得失,不可不在乎,但也不能太在乎,不在乎是太假,太在乎则太苦,看破容易,勘破太难。

  有求皆苦,名利权情这些东西,最是牵绊人心,让人废寝忘食,日夜思量,求不得则焦虑万千,五内俱沸,殚精竭虑之下,人又怎能不早衰?

  

  人生是短暂的,如果不快乐,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所谓人生如寄,我们追逐、贪求了一辈子,最终也是两手空空,一缕青烟而去。

  人要有这样的觉悟,才不会被虚幻的东西所迷惑,你看人群熙熙攘攘,哪个背后不是有条鞭子在抽着走?

  其实,论养生长寿,一动一静而已,苏东坡说得很明白: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读而学之,不亦快哉。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