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这是一种传统,更可以从乞巧节的变化看到了女性同胞的地位变化。
基本上女性以两晋、宋朝为分野,两晋以前,女性地位逐渐下降。在两晋之后又缓慢上升,在唐代到达顶峰后,在宋代后渐渐下降。在清末民初才再次的上升。
看七夕的诗词,莫过于唐宋两代。
唐代还有讽刺性的诗词,就如李商隐的《马嵬》中: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个笑字说到了可恨处
七夕既是女性的日子,也是一种无奈的分离,这哀伤的主调,似乎说出了女性长期的命运。
常在书中读“七夕”,今天,我们起欣赏。
1.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来源于杜牧《秋夕》。
2.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来源于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3.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来源于孟浩然《他乡七夕》。 全文如下: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4. 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 来源于元·张埜《夺锦标·七夕》。 全文如下:凉月横舟,银河浸练,万里秋容如拭。冉冉鸾骖鹤驭,桥倚高寒,鹊飞空碧。问欢情几许?早收拾、新愁重织。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谁念文园病客? 解释如下: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忍记穿针亭榭,金鸭香寒,玉徽尘积。凭新凉半枕,又依稀、行云消息。听窗前、泪雨浪浪,梦里檐前犹滴。
女同胞是怎么看这七夕节的,我们可以从宋朝词人严蕊的《鹊桥仙·碧梧初出》可观一二。
词如下: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通篇开头已经是以哀伤定调,梧桐、桂花、荷花都是不是完美的状态。随后说的是佳人坠入风尘,看着月、露这些也只能哀叹女性的无奈。下半阙用的是动物,和宋之问的《七夕》用的蜘蛛、蟋蟀相应。用蛛网代替织女,用鹊指代鹊桥。说的是相会只是传说。再引申自己悲凉的身世,虽有才有貌,又如何,只能胯下承欢,最终只能如花般凋零。
人生如梦,佳人如梦。
“七夕”一共在《全宋词》中出现21次。排名6725。“七夕”词语意思:七夕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节日,特别对于女性来说,这一天是一年中难能可贵可以抛头露面的一天。在宋词中,关于七夕的诗词非常的多,以七夕、乞巧、秋夕等为名。
“七夕”一共在《全唐诗》中出现28次。排名9265。“七夕”:七夕见于汉代,盛行于唐宋。之后由于女性地位下降渐渐不受待见,只见于市井之间。但是从星宿体系来看,七夕的牛郎织女两相对起源更早,可追源于商周时期的星图划分。以牛郎织女连线,和黄赤道
“乞巧”一共在《全宋词》中出现13次。排名12189。“乞巧”,乞巧是一种女性织造对她们的保护神——织女进行拜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女性唯一可以比拼才艺的日子。作为最重要的女性节日,比肩现在的三八节。
七夕在今天的国家,是一个盛大的节日。首先这是一个情人节,这是最重要的定义。现在女性已经能扛起半边天了。这扛起半边天的女性在这几个最重要的东方情人节中都要好好的宣扬一下女性的特殊地位。
当然,今天的女性地位的确是提高了,织女原来作为女性唯一的正常职业,现在早就男女平权了。同时国家也获得了更多的生产力,国家的兴盛繁荣绝对少不了这份解放女性的功劳。
在明清两代,实际上好的七夕诗句甚少。毕竟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前的歌颂牛郎织女变成了批判牛郎织女。
是的七夕,的确给我们看到了时代变迁的痕迹,不同的时代留下了不同的印记。
女性应该从汉、唐两代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现代的社会地位提升,都可以从七夕这种文化反映出来。
佳人如梦,何苦相思。
明天谈:《宋词》中的“新酒”。
07-22 来源:未知
07-25 来源:未知
07-08 来源:未知
07-08 来源:未知
04-16 来源:未知
07-08 来源:未知
07-17 来源:未知
03-28 来源:未知
07-17 来源:未知
07-22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