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科技公司跨界造车,不如说这些年汽车的内延和外延不断延伸,最终把一家家科技公司都吸纳进来。”有业内专家分析指出,由于原本主营业务的不同,各路“新玩家”在智能车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
例如,华为、OPPO等手机大厂大多以智能座舱为切入点;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大多以适配车内信息服务为主;而眼下的小米和此前的蔚来、小鹏则是直接下场造车。不过,以高级别自动驾驶为目标的智能驾驶,成为所有人共同争相布局的战略高地。
盘和林直言,随着电动汽车供应链越来越成熟,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推出一款新车的门槛并不高。但谁能率先推出完善的、可以商用的自动驾驶,谁才将真正获得“入场券”。
“一般来说,迅速推进商业化与提高产品安全性、性能之间存在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盘和林建议说,除了重点打造研发团队,造车新玩家也要自主掌控部分核心技术,“主要是自动驾驶和三电系统”。
“15年来在智能系统研发上的积累,以及先进的智能制造供应链整合能力,是大疆车载在智能驾驶领域成功的重要优势。在全球范围来看,大疆是第一阵营的智能制造企业。”谢阗地表示,与其他智能驾驶服务商相比,大疆具有多年的智能制造经验,在供应链整合、质量管理、成本控制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
他介绍说,大疆车载的理念是“为所有人,提供轻松、安全的出行体验”。要实现这一点,关键是支持配合好车企的量产车落地,”这才能让终端用户体验到自动驾驶,并由于自动驾驶创造出了车内的空闲时间和信息消费空间,才有后续智能车内更多服务场景的机会。”
目前,智能驾驶技术被分为“制造时间”和“消耗时间”两种:以自动驾驶为目标的高级别智能驾驶是“制造时间”,用户不用自己驾驶汽车,他在车内的时间就被制造出来;而智能座舱接入的娱乐、消费等一系列服务则是“消耗时间”,在实现自动驾驶的基础上就用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谢阗地形象的比喻说:“就好比当年横空出世的智能手机,必须先有3G、4G网络以及智能手机硬件,才能有各互联网公司运营的各种App,为人们提供此前无法想象的海量服务。”
“智能化是需要场景的,而驾驶场景具有封闭、高交互等特点,是非常适合智能化应用的。”盘和林预言说,智能电动车有可能成为与智能手机相媲美的新一代智能终端。
但也有分析人士表示,汽车产业一向被视为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行业,现在由于电动化、智能化技术革命的兴起,其技术含量和资金密集型有增无减。同时,而汽车作为大宗商品,占家庭支出的份额较大,消费者更依赖品牌效应。
“对互联网公司来说,跨界造车是一个风险高、周期长、容错率低的赌博游戏。”曾有人比较说,花几十亿元资金搞家电、做IT,也许还算得上是个“大手笔”,但要说造车就显得有些“小儿科”了。
隔行如隔山?造车路上藏着几道坎儿
“进入汽车领域后,我们的供应链几乎要重塑。做车规级产品时,原来最优质的供应商都远远达不到要求。”在一次采访中,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曾“大倒苦水”,汽车跟手机完全是两个行业,“生命周期不同、使用环境不同,涉及到的安全隐患也不同,这导致我们在设计、生产产品时,在进行供应链管理时都与过去完全不同”。
“事实上,很多科技公司跨界造车很难复制过去的成功经验,原来的组织架构、供应链都需要重塑,原有的研发人员很多也不能直接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科技公司高管坦言,有一些在消费电子供应链上话语权较大的科技公司,决定跨界造车后,第一反应还是找自己熟悉的人做,但大多数消费电子产品的供应商无法胜任车规级产品的要求。
尽管在一些人眼中,汽车已经从“机械产品”变成了“消费电子产品”。但在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智能座舱产品部总经理王庆文眼中,这仍然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赛道。
“可能用户在汽车智能座舱的体验与使用智能手机很接近,但从工程师、产品研发的角度来说,‘软件定义汽车’绝非易事。”他举例说,由于汽车产品的生命周期更长,不能套用智能手机领域的开发流程。“智能手机一般使用只有几年时间,所以软件版本不需要考虑硬件。但汽车的任何一个软件版本升级时,都需要与存量的硬件相匹配,这个工作量就十分巨大。”
03-21 来源:未知
04-16 来源:未知
05-11 来源:未知
06-17 来源:未知
07-29 来源:未知
09-09 来源:未知
01-01 来源:未知
04-05 来源:网络整理
04-12 来源:未知
03-22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