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产业联盟的成立更是把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拧成一股绳,为麻江锌硒米“走出去”拓宽道路。加上帮扶专家团对联盟成员进行线上线下“保姆式”指导,优质麻江锌硒米产业正在做大做强。
高效技术助力红蒜“老树开新花”
麻江有一“宝”,红蒜防病抗衰老。麻江红蒜很是有名,不但辣还香,还含锌硒元素,种植历史也很悠久。还有十多天,就到红蒜收获的时节了,按照现在的长势,今年又会大丰收。
但是,之前的麻江红蒜并非这个光景。红蒜本是当地特色蔬菜,被誉为“中国红蒜之乡”的麻江曾经种蒜规模很大,约4万亩,“但是,由于栽培技术较为粗放,加上大蒜无性繁殖易感染病毒,品种退化逐年加剧,产量降低,品质变差,栽培面积也逐渐缩减。”南京农大园艺学院蔬菜学科教授吴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麻江县农业局蔬菜站站长周世洋告诉《中国科学报》,他去调研的时候还发现,许多蒜农为了卖高价钱,将优质大个的红蒜卖掉,留下品质不好的蒜做种,“长此循环下去,红蒜一代不如一代”。
要解决眼下这些问题,吴震提出了一套优质高效的栽培方案。当务之急就是优选播种,选红蒜中的“优等生”,给这些蒜种提纯、复壮、脱毒,来完成红蒜家族“复兴”的重任。“我们要保证生长、产量和品质都是最好的。”
南京农大蔬菜专家吴震(右三)在田里指导红蒜种植。 图片来源:吴震
他们在麻江县谷硐镇兰山村建成繁育示范基地10亩,完成珠蒜一代植株生长发育和二代蒜头形成特征观察。一代植株长势比普通蒜种好,产量也比红蒜常规蒜种高,而二代株蒜更加优异,蒜头更大,质量更好,每亩平均产量约1000斤,远高于常规蒜种。
这让当地贫困户黄明奇兴奋不已,他采用了专家的法子,自己种了10亩红蒜,加上卖蒜苗和蒜薹,效益十分可观,一亩地能收入8000~10000元。
相比北方大蒜主产区来说,麻江这个地方湿度大,杂草生长能力极强,周世洋多次深入田间地头都发现“草比蒜多”,为了一劳永逸,一些蒜农还会使用除草剂,这也会影响红蒜的产量和品质。
吴震建议可以用地膜覆盖的方式种蒜,“地膜覆盖可以使珠蒜健壮,抗病性就提高了。另外,铺上地膜后,地下土壤可以保湿,地表湿度降低,从而减少病害发生率,也防止杂草丛生。”
蒜农在红蒜基地进行红蒜覆膜打孔种植。 图片来源:周世洋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发明了地膜打孔器。”周世洋介绍,这款简单又方便的工具,很快受到了蒜农的青睐。因为一次可以打孔40多个,珠蒜又快又准的种植到地里,大大节约时间,降低了人工成本。
择优选种、繁种复壮、脱毒快繁、科学储藏、田间管理……这些年,有了科技的加持,麻江红蒜附加值大大提升,影响力越来越广。2019年,全县红蒜种植面积4136亩,平均亩产蒜苔286.6公斤、鲜蒜头716.8公斤、干蒜头408.5公斤。每亩收入7000元左右。带动贫困户217户。
如今,南京农大专家带来的科技“干货”正辐射更多的乡镇,红蒜老牌产业逐渐“复兴”。
小菊花成致富花
谁能想到,小菊花也能成为麻江的支柱产业。新事物小菊花的出现为这片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注入新鲜的血液,成为麻江的一张名片。
土地碎片化、规模小限制了麻江产业的发展,“巴掌田”人工成本高,机械化又难以实现。“菊花耐寒,采摘也无法机械化,非常适合贵州的山地和气候。”南京农大园艺学院教授房伟民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加上种植菊花劳动强度不高,可以让那些不能外出务工的村民也有“用武之地”。
有了这些优势,小菊花很快在这个偏远山村打开了局面。
06-13 来源:未知
01-30 来源:网络整理
03-27 来源:未知
04-19 来源:网络整理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6-02 来源:未知
11-22 来源:未知
11-22 来源:未知
02-28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