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谁?近年来,该旅主动走出营门寻找训练对手,将驻训地搬到数百公里外的空军某机场附近,同空军部队互为攻防、切磋较量。刚才演练中的“敌机”,正是空军某部战机。
该旅侦察科科长田蛟告诉记者,以往在营区内组织目标搜索等课目训练,只能利用靶机模拟实施。然而由于靶机难以模拟复杂空情,导致官兵能力提升较慢,同时也容易产生思维定式和自满情绪,阻碍战斗力提升。
几年前,某型导弹车刚刚列装连队。经过训练,官兵一次次刷新射击准备、装填筒弹等课目纪录,每个人对驾驭新装备充满信心。然而,在随后上级组织的实战化考核中,由于“蓝军”电子对抗分队的突然加入,导致车载雷达无法有效捕捉目标,考核以失败告终。
“我们忽略了复杂电磁环境对空防作战的影响,这次输得不冤”“平时训练更像是左手打右手,面对实战难免吃亏”……复盘检讨会上,官兵展开激烈讨论。旅领导更是越听越心急,越听越有危机感——训练没有过硬的“磨刀石”,敌情设置简单、训练课目单一,如何锻造“防空利剑”?
观念的变化,带动训练模式转变。说话间,“敌情”又至,记者赶忙跟随刘旭飞进入指挥车。由于“敌人”的电磁干扰,来袭目标突然在荧屏上消失。见状,雷达操作手李会杰迅速改变搜索模式,再次将目标锁定……整个对抗期间,地面防空火力与空中战机针锋相对。
“来到这里硬碰硬对抗,让我找到了身临战场的感觉。”训练间隙,李会杰擦去头上的汗水说。
演练结束后,参演官兵来到空军某部营区,与对手一起进行复盘总结、交流探讨战法。听完一名飞行员分享的“如何规避雷达侦测,实施低空突袭”经验后,刘旭飞攥了攥拳头。他对记者说:“在明天的对抗中,我们一定要做到一击制胜……”
03-25 来源:未知
03-25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4-04 来源:未知
04-17 来源:未知
04-17 来源:未知
03-22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