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进社区、进基层、进学校等方面,我们把医务人员的健康促进工作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作为江苏省的人民医院,不仅仅是为南京人民服务,要为全省人民服务,同时我们还承担援疆援外、支基支边的任务,我们现在有140多家医联体单位,我们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地把健康科普和健康促进内容要传播出去。我们有专门的知识库和标准的健康科普知识体系,有通用的,也有和某个具体专业相关的。这样就能够把我们的健康科普落地,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全员全体人人都来做科普的机制、氛围、责任和使命,共同把健康科普和健康促进工作做好。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请问华西医院,当前老百姓对于权威科学、通俗易懂的健康科普作品需求是很高的,我们注意到华西医院创造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专业科普作品,能不能为我们分享一下具体的经验做法?谢谢。
张伟:
谢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华西医院健康科普的工作经验,我们概括为三个加,即“医学+宣传”,“科学+传播”,“政策导向+百姓需求”。
一是“医学+宣传”。在写作上,我们建立了医学专家与宣传工作者联合创作的机制。每一篇文章都由医学专家撰写医学知识点,宣传工作者结合大众传播特点进行二次创作。通过发挥宣传工作者的优势,让科普作品文字更加生动、插图更加好看、视频更加有趣,有效弥补了医学专家在形式创作中的不足,形成了四川方言、辟谣问答、原创表情包等一系列深受群众喜爱的特色。
二是“科学+传播”。在内容上,我们严格科学性审查,所有知识点均源于文献研究。在传播上,科学设定自媒体平台传播顺序,形成微信公众号、微博、小视频、科普丛书四位一体的健康科普传播链。
三是“政策导向+百姓需求”。在选题上,我们把政策导向和公众需求相结合,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指南构建科普作品选题的同时,紧扣百姓需求,回应社会热点。比如2020年初,我们发布了如何正确配戴口罩的科普文章,单篇阅读量844万,被全国264个公众号转载。
华西医院的健康科普作品创作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中心,让专业枯燥的医学知识从象牙塔顶“飞入寻常百姓家”。谢谢。
中国青年报记者:
我们了解到上海部分的医疗卫生机构将健康科普纳入到患者满意度的测评当中,请问这种创新的做法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谢谢。
邬惊雷:
谢谢你关注到上海的试点工作。把科普纳入到患者满意度测评,我们主要考虑医疗机构的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来推动工作。所以我们把这项工作在市六医院等医疗机构当中逐步推开,把健康科普纳入到患者满意度的测评当中。我们觉得:一是有助于让医院的服务理念发生转变,过去仅仅是看病、诊断、治疗,如果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的健康观考虑,会把这个疾病有关的科普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通过医务人员传播,这样的话就能够带动患者以及他的家属自我健康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等慢病,同时这些慢病的并发症有很多,所以通过这些健康促进的活动,整个服务理念会发生改变。
03-19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
04-20 来源:未知
05-05 来源:未知
05-15 来源:未知
07-05 来源:未知
08-28 来源:未知
10-25 来源:未知
10-25 来源:未知
05-13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