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的疫情“战役”中,方舱医院,被称为带来转折点的“生命方舟”,在之前的人类抗击传染病历史上,还没有先例。从2月3日提出建设,到陆续有14家方舱医院投入使用,再加上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医护措施,这一“生命方舟”成为了决胜“战疫”的关键之举,也创造了抗击疫情的中国经验。
昨晚(5日),由方舱医院提出者、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发起的“方舱医院建设与管理研讨会”在武汉中南建筑设计院举行。王辰院士和与会专家、方舱医院建设运营相关负责人共同复盘:生命方舟如何不负众望?
方舱医院名字最初源自部队
五大功能助力实现病人“应收尽收”
方舱医院,即“方舱式可移动野战医院。”王辰院士说,这个名字其实最初来源于部队,因为在中文里听起来容易令人联想到“诺亚方舟”,给人以希望,所以广为流传。王辰更愿意称其为“方舱庇护医院”,因为在他看来,这更为准确,也体现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实际上就是利用已有的大型建筑,比如会展中心,其次是体育馆,迅速提供一个能够大量收治传染病患者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要有一系列特殊的安排。” 王辰说。
一系列特殊的安排,源于今年2月初武汉特殊的状态。那时,随着疫情暴发,一度让武汉当地的医疗系统面临严重压力,定点医院床位不足,众多轻症患者不得不居家隔离和观察。王辰院士表示,如何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是当时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王辰:我们只能力求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床位。因为病人如果收不进来、收得慢,就会继续传染,病人病情就会加重。怎么办?就想到了所谓方舱医院这样一个办法。它的主要功能包括:隔离的功能,分诊——也就是医疗资源重新分布的功能,提供基本医疗照护的功能,对病人进行密切监测和迅速转诊的功能,以及基本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功能。
建得快、规模大、成本低
短短10多天,14家方舱医院共开放床位1.3万多张
正因为方舱医院具备这些功能,所以它必须“建得快、规模大、成本低”,这也是王辰院士和团队总结出的方舱医院的三个主要特征。
王辰:第一个是快速建设,像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医院)用了29个小时建成开始收病人;第二,必须规模得大,它不大的话解决不了问题,有了量变才能发生质变,所以必须规模大;第三,它的建设和运行成本得低,一下子投入那么大量的社会成本进去,成本永远是个问题,所以成本要低。
王辰院士在研讨会上发言
经过争分夺秒的改建,短短10多天里,武汉三镇14家方舱医院,共开放床位1.3万多张,累计收治轻症患者1.2万多名。
数据显示,从2月4日(第一家方舱医院启用之前)到2月22日18天的时间里,武汉市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的空床率从4%迅速上升到16%。自2月18日开始,也就是第一家方舱医院开始接收病人的12天后,武汉市的确诊病例数量开始稳步下降。
改造设计原则:安全、实用、全面
03-19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
04-20 来源:未知
05-05 来源:未知
05-15 来源:未知
07-05 来源:未知
08-28 来源:未知
10-25 来源:未知
10-25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