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Clintock 效应
与大多数人在心里对月经的同步感到微妙的惊奇不同,上个世纪 70 年代,一位行动力极强的女研究生 Martha McClintock 选择把这份好奇付诸充分实践,专门做了一项试验来探究这一现象……然后,她就发了一篇Nature。(科研大佬的发刊,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
McClintock 发表的论文(参考文献 1 截图)
McClintock 纳入一所女子大学的 135 名住校女生作为研究对象,经过严格筛选后,将她们分为「室友组」、「闺蜜组」和不知道和你熟不熟的「随机组」。
分组后,她详细记录了每一位研究对象的月经来潮日和月经周期,记录时间为半年。
月经来潮日间隔(参考文献 1)
研究结果非常符合McClintock的预期,「室友组」和「闺蜜组」女性彼此之间月经来潮日的间隔从 7~10 天缩短为 3~7 天,月经表现出逐渐同步的迹象,而「随机组」的月经来潮日间隔则基本没什么变化。
也就是说,同居女性之间确实可能出现月经同步的情况,这一现象也被称作 McClintock 效应。
为了进一步探讨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McClintock 在 1998 年接着做了一项后续试验……然后又顺手发了一篇Nature。
参考文献 2 截图
McClintock 认为,女性在月经期间会分泌某种激素,而这种激素被其他女性感知后,就会逐渐出现大姨妈趋同的现象。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她分别收集了 9 名女性在排卵前、后的腋下汗液提取物,然后将这种提取物涂抹在另外 20 名女性的上唇处,并要求她们至少保持 6 个小时不擦拭清除这种物质。
研究结果又一次满足了McClintock 的预期:上唇涂抹排卵期前的汗液提取物的女性出现月经提前,涂抹排卵期后的汗液提取物的女性则出现月经推迟。
再后来,其他的科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物质是一种分泌素,并且给它取了一个非常很浪漫的名字:费洛蒙。
激素的效应,还是数据的诡计?
McClintock 效应提出后,后续许多研究顺利再现了在人、鼠、猩猩等动物中的原始试验结果。
与此同时,一些没有发现月经同步的证据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多。有人因为无法复制结果提出质疑,也有人直接质疑McClintock 研究的局限性。
Human Nature更是连续刊登了多篇反驳McClintock效应的文章,阵势宏大,气场特足,驳斥也是有理有据。
参考文献 3~5 截图
拿中间那篇中国学者的文章举个例子,这也是迄今为止纳入研究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关于月经同步的研究。
这篇研究的思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人员决定重新进行分组试验。研究人员收集了 186 名在宿舍生活一年以上女性的月经周期数据,结果表明,同寝女性并没有出现月经周期同步的现象。
第二部分,研究人员重新回顾分析了之前McClintock的研究,经过极其复杂的统计学和模型计算后,发现之前的月经同步结果处于机会水平。也就是说,就算这些女生没有一起住,月经同步的结果也有可能出现。
1992 年,一个叫Wilson 的人也指出了关键性问题:McClintock 的研究最开始选取的研究对象,她们的月经周期开始时间是不同步的。随着数据增多,偏态分布会趋向于正态分布,然后就得出了错误结论:月经周期趋同。
03-19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
04-20 来源:未知
05-05 来源:未知
05-15 来源:未知
07-05 来源:未知
08-28 来源:未知
10-25 来源:未知
10-25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