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指真菌侵入人体组织、血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起组织损害、器官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等。ICU患者中,发生IFI者病死率明显升高。成人ICU中IFI病死率可高达40%~60%。
虽然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但IFI已越来越成为ICU突出的临床问题。而随着时间的变化和临床工作的深入,对于这类疾病的指南共识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2008年,EORTC/MGS关于侵袭性真菌病的指南更新发表于CID杂志。而之后,随着临床工作的不断推进,不同学术团体不断更新了真菌相关指南,那么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看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施毅教授怎么说!
施毅教授
一
鉴别要点一:诊断标准合适吗?
当原来为血液系统疾病制定的IFI诊断标准推广到其他专业,首当其冲的争议就是:诊断标准合适吗?结果发现:
不适用于ICU患者(非血液恶性肿瘤患者);
不适用于儿童患者;
没有GM试验的临床折点;
β-D-葡聚糖抗原(G试验)检测的价值不确定;
未纳入核酸检测方法,如PCR;
没有组织学检测的选项;
缺乏肺孢子菌病的定义;
隐球菌病的定义不恰当;
地方性真菌病的部分并不令人满意。
二
鉴别要点二:危险因素确切吗?
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2008:
近期有中性粒细胞病缺乏史患者[小于0.5x109中性粒细胞计数/L(小于500中性粒细胞计数/mm3)持续时间大于10天]暂时与罹患真菌疾病相关。
争议:
(1)中性粒细胞缺乏的定义是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500;或重度中性粒细胞缺乏计数低于100。我们是否一定要以10天作为长时间粒细胞缺乏的诊断依据?那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9天的时候呢?这个宿主因素的定义标准排除了多数的MDS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是唯一的判断标准吗?
(2)我们还必须强调血液恶性肿瘤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如:AML患者没有技术意义上中性粒细胞(功能缺乏),依然是IFI的高危患者本文转载自腾讯网
]。
03-19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
04-20 来源:未知
05-05 来源:未知
05-15 来源:未知
07-05 来源:未知
08-28 来源:未知
10-25 来源:未知
10-25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