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恰相反,体育考试的目的是要弱化区分度,促进广大学生坚持经常性开展体育锻炼,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强健体魄,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同时,让学校和校长重视体育,把体育等同于语数外等文化课,开足开齐体育课。而且,根据考试方案,每个学生只要认真上课,坚持锻炼,积极参加竞赛活动,基本都可以考出理想成绩。
4. 为什么体育考试要分三年六学期考?答:这样做的主要考虑是培养学生坚持不懈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人的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和保持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学生科学锻炼,常学常练。这也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的要求,把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
另一个主要考虑是解决学校“考什么,才教什么、才重视什么”的问题,督促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让学生有时间去锻炼、去运动。
5. 为什么要设基础体能测试、专业技能、体质健康监测项目,具体测试什么?答:基础体能是运动、健康的基础,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和爆发力、耐受力,是学生身体健康和运动素养情况的体现。具体测试50米跑、立定跳远、投掷实心球等12个项目。这12个项目也是近年来初中体育考试设定的项目,同时也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每年必测项目。
设置专项技能测试项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特长,让学生学会和掌握1-2项终生受益的运动技能,陪伴孩子的一生。测试项目是在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三小球”和武术、体操等这8个项目中选择2项。除足球、篮球、排球3个项目至少选择1项外,其他项目可自由选择。
体质健康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发展趋势,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进行科学体育锻炼。具体监测体重指数(BMI)和肺活量体重指数2个项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统一使用的标准,体重指数(BMI)是指学生自身的体重除以身高数的平方得出的数值,是衡量学生身体匀称性和身体形态的重要指标。肺活量体重指数是指学生自身的肺活量除以体重得出的数值,是指衡量心肺功能和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关于视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国家高度重视,我省已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纳入“健康云南”行动综合考核,省政府已建立联席会议机制,作出专门部署,省教育厅将按要求抓好落实。所以,暂不纳入体质健康监测项目。
6. 为什么设置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在项目设置上怎样避免个体差异?答:必测项目是50米跑、1分钟跳绳、15米×4往返跑、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这4个项目基本都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项目,有利于提升学生基础体能,特别是1000米和800米跑,能够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4个项目对场地、器材和运动装备的要求不高,每个学校都可以开展,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锻炼。这4个项目受先天个体差异影响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
在选测项目设置上,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在基础体能测试6项中选2项,在专项技能测试8项中选2项,就是为了解决个体差异的问题。体质健康监测的2个项目体重指数(BMI)、肺活量体重指数,赋分时是用学生自己在八、九年级的测试指数与七年级测试指数进行纵向比较赋分,这也是避免学生个体差异对考试成绩的影响。
7. 为什么设置体育竞赛加分?答:竞赛加分有利于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解决体育课“不出汗”、“无乐趣”等问题,让学生全员参与体育运动,享受运动的快乐,锤炼人格、磨练意志。
同时,还可以督促各级学校和教育体育部门举办更多的体育竞赛活动,搭建学生体育锻炼成效展示平台,增强体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规则意识。
8. 考试方案中为什么设置统一测试和预约测试,怎样组织实施?答:设置统一测试和预约测试,主要考虑是避免“一考定成绩”的弊端,通过灵活的考试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让每个孩子测出自己最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