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是刀尖上的艺术,也是一门有温度的工艺。核雕匠人的一刀一划,一铲一刻,在一枚果核上雕刻出大千世界。
一颗本不起眼的果核,如何变成一件巧夺天工的核雕艺术品?4月9日,“匠艺”系列首展“入核有神——方寸之间的匠心琴韵”在苏州吴中博物馆开幕,展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陆小琴21件(套)作品。她将苏作核雕的精、细、雅、洁随形就赋,融画意诗境于方寸小核。
在当天下午的“匠艺”文化对谈上,来自文博界、工艺美术界相关人员从工艺、学术以及传承的角度,讲述核雕技艺与魅力。
核雕,是一种果核上的雕刻艺术,其体量大不盈寸,其空间指掌之间。这一方寸之间的微雕艺术古已有之,明末魏学洢一篇《核舟记》的通读记诵,让这门灵怪之技口口相传、深入人心。如今,核雕既是一件可装饰、可把玩的掌上奇珍,更是因其题材包容万千,成为集审美、鉴赏、收藏于一体的微雕艺术品。
“刀锋游走处,入核如有神。”核雕匠人的一刀一划,一铲一刻,在一枚果核上雕刻出大千世界,形态各异而不僵不滞,细微处又刀刀入骨,其技艺精湛和匠心独运跃然眼前。
核雕艺术流布我国南北,而苏州正是南派核雕的高产之地,吴中“光福核雕”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月9日,“匠艺”系列展“入核有神——方寸之间的匠心琴韵”在苏州吴中博物馆开幕,展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陆小琴女士的作品。
光福核雕技艺展示
一颗本不起眼的果核,如何变成一件巧夺天工的核雕艺术品?展览共展出陆小琴的21件(组)核雕精作,包括取法古意的《核舟记》、《金陵十二钗》;以古为新的《十二生肖印章》、《太湖霞光》等。展览将作品分为“本色天成”“刻棘镂成”“长物日新”三个篇章,呈现陆小琴阶段性代表作。观众可以看到她是如何将苏作核雕的精、细、雅、洁随形就赋,融画意诗境于方寸小核。
本色天成
展览第一部分“本色天成”,以天然橄榄核的选材到处理为引,对照展示了原生态的果核,经匠人因核施材、物尽其用的过程。
作为微雕艺术,一件核雕历经打磨,运用圆雕、镂雕、浮雕、镌刻等多种技法,造就独一无二的作品。
刻棘镂尘
第二部分“刻棘镂尘”集中展现了匠人因势象形、精雕细琢的制作场景和工序,把一件核雕的创作过程完整呈现。
长物日新
第三部分则讲述匠人如何沉心造物,由传统和现代中提取灵感、拓出新意,创造包罗万象的核雕作品:采用立雕、浮雕刻画《童年》,呼唤家长反思孩子的童年与成长;《荷塘私语》用一颗怪核营造“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十二颗特长的橄榄核刻画出《金陵十二钗》,使观众于作品中窥见《红楼梦》所述的悠悠岁月……
文化对谈:现代核雕艺术的魅力与发展
4月9日下午,吴中博物馆邀请了江苏省工艺大师陆小琴、苏州大学教授袁牧、吴中博物馆馆长陈曾路进行“匠艺”文化对谈,他们从工艺、学术以及展示、传承的角度,与观众分享关于核雕技艺、非遗文化以及展览相关的内容,诠释了现代核雕的艺术魅力,也为观众解读核雕历史、传承与发展。
陆小琴则从自身经历和创作角度出发,谈及了文人雕刻。她表示,自己是从传统的十八罗汉核雕主题开始学习,学成后并没有拘泥于传统,而是想做一些自己内心想做的东西,包括一些古典名著、民间故事,并结合浮雕、薄艺雕,以及留白的手法予以呈现,给人一种代入感与思考性。
对于传承,他表示,过去核雕的载体有所差异,南方是用橄榄核雕,而北方是用桃核雕,而现在由于机械化的产生,核雕载体多为橄榄核。同时,由于扫描、打印技术的发展,在他看来,工艺美术的发展更重要的在于建立创新精神基础之上的思维。
据悉,之后吴中博物馆“匠艺”系列将会进行苏绣、砚制、玉雕等传统工艺的展示与解读。
展览“入核有神——方寸之间的匠心琴韵”将展至6月3日。
07-22 来源:未知
07-25 来源:未知
09-28 来源:未知
10-09 来源:未知
03-05 来源:未知
04-11 来源:未知
12-27 来源:未知
02-01 来源:未知
07-08 来源:未知
07-08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