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好客山东”的宣传语流行以来,胶东各个县市也逐渐有了类似的城市宣传口号,其中乳山市常用的一句就是“仁爱乳山”(现在也直接写作“母爱乳山”)。所谓“仁爱乳山”,主要指的就是当地的“母爱文化”。在胶东半岛众多县市当中,主打“母爱文化”的,乳山市算是独一份。很多朋友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呢?
“仁爱乳山”这句话,如今多见于旅游宣传场合。而母爱文化,通常也与大乳山和田家村胶东育儿所旧址等旅游景点联系在一起。虽然与旅游关系紧密,但乳山市的“母爱文化”不仅仅是一句旅游口号,就深层次而言,它其实还是串联南北两区域的精神纽带,是乳山人构建自我认同的关键。具体而言,这还要从乳山的建制史说起。
现在的乳山市,原来是乳山县。而乳山县的前身,又是牟海县。这个县的历史,其实并不算长。
牟海县与莱西县有些相似,都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在战时的特殊环境下设立的新县。不同的是,莱西只是从老莱阳县单独析出,而牟海县则是牟平和海阳各划出一部分。关于这段历史,《乳山市志》记载道:“1941年2月,划牟平县南部和海阳县东部,建一个新的县级行政区……以牟平、海阳县名首字取名牟海县。”
对于一个新设立的县来说,配套相应的机构只是外在形式,而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才是内在根本。
相对而言,莱西的文化建构相对简单,民间一直有“莱阳莱西一家人”的说法,而莱西文化也算是“老莱阳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牟海县来说,情况就要相对复杂一些,一部分来自牟平,一部分来自海阳,新设立的这个县,文化到底传承牟平一脉还是海阳一支呢?
当然,在设立之初的战时环境下,文化的思考还不是当务之急。而牟海县这个名字也没有使用太长时间,在1945年1月,牟海县更名为乳山县,算是从名字上去掉了“牟平”和“海阳”的痕迹,以一个崭新的面孔呈现在外界面前。
新县的名字为何叫“乳山”?《乳山市志》的解释是:“以境内南部的大乳山命名。”也就是属于用地理标志作为区划名称的情形。
乳山作为地名,其实很早就出现,唐代、宋代都有相应记载,宋代的“乳山寨”更是有正式编制的海防要塞。而到了明清时期,附近也有“乳山乡”的设置,先后隶属宁海州和海阳县。
就历史底蕴来说,“乳山”作为新县的名字无可厚非,但在区域覆盖度来说,“乳山”本意指代的范围其实有限。大乳山只是海边一隅,即便是古代的“乳山乡”,也只相当于后来乳山县的西南部。而县的北部区域,在历史文化上,与“乳山”联系并不大,并且乳山县城又设在南部的夏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重新构建“乳山”的文化内涵,让北部地区认同自己是“乳山人”,就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幸运而巧妙的是,乳山市通过弘扬“母爱文化”找到了南北之间的结合点,具体来说,就是南有乳山,北有乳娘;南部的地理特点,与北部的人文历史相结合,使得南北两地建立起文化认同。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乳山县北部的马石山区一带,是胶东有名的红色根据地,胶东育儿所曾在崖子镇的田家村设址,留下了感人的红色“乳娘文化”。因此,单说“乳山”这座山,北部人可能感受不深;但如果“乳山”跟母爱联系在一起,就会拉近与北部人的心理距离。
因此,就文化角度而言,“母爱文化”的确可以增强乳山全境的凝聚力,称得上是一着好棋。
07-22 来源:未知
07-25 来源:未知
09-28 来源:未知
10-09 来源:未知
03-05 来源:未知
04-11 来源:未知
07-08 来源:未知
07-08 来源:未知
08-29 来源:未知
10-09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