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义不理财。管理这门学问,不骂人不成席。
年轻人凭什么要挨骂?
“给三千的工资,让我干出杜蕾斯三万文案的活,老板怎么不直接请三万的文案。”
“拿一份职位的薪水干三份职位的活,一年后提出涨500,被老板拒绝了。”
“工作996,我见过凌晨234567点的北京,却不见老板的加班费,晚饭和夜宵还是自己买的。”
……不是每个年轻人的离开,都是那么随性。不是吃不了苦,是不想随便吃苦;不是挨不了骂,是不想随便挨骂!
年轻人的离开是因为没有未来的企业,就像在机场等一艘船。
不骂人不成管理
在旧时代里,谁不是一边挨骂,一边成长!70、80后到了职场,被上级领导骂是家常便饭。但到了90后普遍自由、平等主义泛滥的时代,有人一厢情愿地提出了一种观点:高明的领导一不花钱、二不罚款、三不骂人。
不花钱,不罚款很容易,不骂人,管理者该抱怨“我太难了”!不骂人算是高明的领导,这是什么天真无邪、浪漫主义的逻辑。
哪个领导不骂人?
十个领导九个半都在骂人!
董明珠在今年4月份第一次抖音翻车后,他直接把直播技术团队批了一顿。她还说,“比如我们的科技人员,你前面搞研究时无论出多少次错误,我都不怪你,我还会鼓励你。但是一旦这个产品成熟以后,你犯了致命的或者是不应该犯的错误,我就会很生气训起来训得这个项目的头,骂得哭。”
董明珠可能是目前媒体报道的企业家中骂员工骂得“最厉害的”!
马云不骂人吗?
他曾在员工内部会议上说,“要么全力以赴地干,要么早点滚蛋……”在2017中国IT领袖峰会上,马云的一句“so tm what”火了,成为当年网络流行语之一。
任正非不骂人吗?网上流传很广的两个例子!
第一个:骂北大才子
华为有一位北大毕业的新员工刚到公司没几天,就给任正非写了一封万言书,论述公司的经营战略问题,任正非批复: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第二个:大骂副总裁
公司要接待某位重要人物,几位副总裁准备了汇报稿子。任正非拿起稿子,看了没几行,“啪”地一声扔到地上:“都写了些什么玩意儿!”任正非把鞋脱了,光着脚,像怪兽一样走来走去,边走边骂,足足骂了半个小时,没人敢吱声,总裁办主任严慧敏当场就哭了。然后,老任叫郑宝用来重写,郑宝用写了几页,他看后点头说:“到底是郑宝用,写得不错。”然后他指着郑宝用说:“郑宝用,一个人能顶10000个。”再转身指着另一位副总裁说:“你,10000个才能顶一个。”
职场“无骂”不欢,骂人本身是管理的一部分,只要人类存在一天,骂人这事情将永不停息。
如果说规章制度等等是企业文化,那么骂人就是另类的企业文化。事实上,人们往往忽略这一点:每家企业都运行两套体系的企业文化,一套是文雅的,另一套是骂人的。而往往企业另类的骂人文化,比文雅的企业文化更能激励员工奋斗的激情,帮助企业获得成长。
然而相比70、80后,对于90后普遍家庭经济条件优越,接受自由、平等思想浪潮洗礼的年轻人来说,企业另类的骂人文化似乎走到了历史的一个拐点。
骂人文化何去何从
当下不少年轻人挨不了骂,受不了半点委屈,不再做职场“沉默的羔羊”,他们一言不合敢怂领导,秒辞。
针对这种现象,人民日报曾发声:年轻人一言不合就裸辞,不修炼内功,难成大器!一些年轻人动不动就裸辞,频繁跳槽,但事业起色的少,学习与历练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尤其是修炼一些内功,而这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年轻人固然有年轻人的问题,但全然把锅甩给年轻人,这样不合适吗?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有网友反击道:太双标,不食人间烟火!去应聘不能谈工资,谈工资就被刷了,面试不谈工作,难道跟企业谈恋爱?你是老板,有房有车,我们刚毕业要钱啊,你跟我谈什么理想,谈什么情怀?
过度指责年轻人有意义吗?
假设70后出生在90后的年代,他们还会逆来顺受吗?不用假设,不少70后的孩子现在正好是90后。有人这样形容:90后是中国目前最青春年华的一代,或许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就在你身边,也许就是自家的孩子;陌生,是因为父母们常常觉得太不了解这些孩子,他们的所思所想似乎和父母隔着一个世纪。
所以纷扰乱象的背后,本质上不是年轻人的问题,所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就是这个道理,时代思想浪潮的新旧更替必定引发冲突。
可悲的是多数企业和管理者大脑里迂腐的思想就像一块腐肉散发的阵阵恶臭那样,令人作呕,没有任何新鲜的味道可言。
十几年前刚毕业时,我呆过的一家公司,有一次在电梯里遇到老板和一群下属聊天,这位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毫不掩饰地说道:“现在毕业的大学生这么多,给个1000块就行了,不想干有的是人干。”
这种打发“叫花子”心理的企业比比皆是,时至今天,科技发达了,知识爆炸了,看似文明进步了,但人性赤裸裸剥削的本质并没有改善多少。
“想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吃草”依然是他们根深蒂固的思想。
不过高明的是,现在不少企业家、管理者学会了新的洗脑“幻术”,动不动用情怀和理想来绑架员工,批评年轻人没脑子,没有远见,然后理直气壮地给他们画一张无限期的“大饼”。
然而当他们开口闭口,大谈特谈情怀时扪心自问:情怀真的纯粹吗?难道背后没有掩饰不可告人的目的?
所以当他们这种引以为傲的自信,遇到这一届年轻人时,一茬接一茬被狠狠抽了“耳光”。年轻人不好忽悠了,谁也不是傻子!
钱到位了,年轻人还可以“稍安勿躁”,选择忍气吞声。因为企业的名气、实力、福利待遇以及企业家和管理者的个人魅力决定了员工所能承受挨骂的心理压力和忍耐程度。
就像有些年轻人说的,“看在钱的份上,钱给到位了,忍忍往往也就过去了,别跟钱过不去,哪里都是工作,别太矫情了。”
但不是每个年轻人都那么幸运,少数精英和多数普罗大众存在巨大的收入鸿沟。相比70、80后,到处是机遇,遍地是黄金,敢闯敢拼、敢想敢干就有机会出人头地,对于身处物欲横流,金钱当道,贫富悬殊环境下的普通年轻人来说,他们的机会就是有更多选择频繁辞职的机会。
所以钱不到位,企业继续用过去粗暴、羞辱和低俗的骂人文化来管理员工,造成的结果就是人才市场目前这样的窘境:企业一脸错愕,抱怨人心不古,年轻人不服管教,自由散漫;年轻人则一脸怂相,愤世嫉俗,反过来抱怨企业迂腐酸臭,频繁辞职!
旧制的地主风气依然强劲,但有丫环气质的人却寥寥无几!新人凶猛,老人也不示弱。
骂人文化该何去何从?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但人性的本质是不变的。真正的有效管理永远都在变化中与时俱进,用创新的形式来达成与人性本质的“一致性”,何况这是一个价值观前所未有的颠覆时代。
领导者的反思
不会骂人的领导不是好领导,乱骂人的领导更不是好领导。
梁实秋先生在《骂人的艺术》中写道: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骂人的人。何者该骂,何者不该骂,这个抉择的标准,是极道德的。所以根本不骂人,大可不必。但是骂人是一种高深的学问。骂人要讲究四点:对象、方法、心态和语言。骂人的十条艺术:知己知彼,无骂不如己者,适可而止,旁敲侧击,态度镇定,出言典雅,以退为进,预设埋伏,小题大做,远交近攻。
骂人,乱发脾气,宣泄情绪,眼里紧盯下属的错误,只能证明暴露领导者自身的无能。
骂人的本质是什么?
当你大声责骂年轻人时,想想你能给年轻人带来什么?
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塑造了一个战斗英雄戴歪帽,爱喝酒,爱骂人的形象,非但士兵对他的骂人不记恨,还愿意替他卖命,连温文尔雅的政委赵刚最后也成了他的最佳拍档。但如果李云龙不能带领他们打胜仗,赏罚分明,士兵们还会继续拥戴他,愿意挨骂受气吗?
骂人文化背后的本质,不仅仅是激励团队斗志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团队获得成长,带来切实的利益——精神和物质的需求。
对于管理者来说,骂人是手段,激励是赋能,利益是最终目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董明珠、马云、任正非这样顶级的管理者虽然也在骂人,有各自不同的骂人风格,但他们依然能让企业持续获得成功的原因。
年轻人的反思
骂人文化永远不会消失,不论生活、情感、还是职场,这个社会永远不存在对等的上下关系。只有你的能力匹配上更好的工作,更高的薪水,不断进化,向上进阶,所谓的平等和理想才不会是停留大脑里的空中楼阁。
就像有人说的,“工作4年,我换了13份工作。”看似快意恩仇的背后,多少年轻人的盲目辞职到了三十岁换来的还是一事无成,难成大器!
这场价值观的时代冲突,不是你死我活的较量,很难用对错来作为评判标准,但结果一定是有差异的。比如当年那些高考故意考0分的人,对抗制度后,鲜有人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洒脱人生。而为数不多的几个何尝不是历经人间正道是沧桑,回归到现实的轨迹中找回了丢失的自己。
抱怨只会让事情更糟,与其抱怨,满腹戾气,患得患失,不如修炼内功,“不择手段”地逼迫自己提升能力。这或许不是最理想的方式,但一定最有效。
因为能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这是不变的真理!年轻人与其怨天尤人,指望领导不骂人,不受委屈,天真地认为上下级应该平等,不如下功夫好好地修炼自己的看家本领。
改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虽然现在不提倡忍辱负重的吃苦文化,但走进社会,你会发现真正的精英,无论是学霸还是逆袭的屌丝,他们都懂得遵守一个原则:首先是适应环境,适应规则,然后用实力改变规则,而不是无意义地对抗规则,最后让自己遍体鳞伤,活出抱怨的平庸人生。
结束语
旧的秩序开始瓦解,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这是当下时代的大背景,而人生本来就是矛和盾的结合体,如何破解企业和年轻人的矛盾,回归本质,明白自己能给对方带来什么价值,很多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至于方法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因势是自动产生的。
最后说一句,无论当下我们如何抱怨年轻人,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未来一定属于他们,也只属于他们。
07-22 来源:未知
07-25 来源:未知
09-28 来源:未知
10-09 来源:未知
03-05 来源:未知
04-11 来源:未知
07-08 来源:未知
07-08 来源:未知
08-29 来源:未知
10-09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