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宫,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太清宫,到今天还能够存在,保留一份香火,实属不易。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和佛教、基督教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以中华本土的黄、老学说为理论根基,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化,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脉络,因此,去道观走走看看也是我的兴趣之一。太清宫门口地势较低,门票两元。
上面的那一张是我最喜欢的一张,莫问红尘三千丈,修道修心老全真。 其实沈阳的大部分景点都在沈河区,也就是中街附近,所以建议朋友们选择酒店的时候,最好是选在这附近。离开太清宫,一条直线走过去没多远再向左直走就是沈阳中街了。和大连比较起来,沈阳的消费水平确实算得上便宜。吃过午饭,抓紧时间进行下一个项目,沈阳故宫博物馆。这里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别问我另外一个,大家应该知道的。满清入关之前,这里一直都是清朝的政治中心所在。也就是皇宫所在地。沈阳故宫见证了明王朝的不断衰落,直至灭亡。清王朝的不断崛起,最终定鼎中原的整个过程。1625年努尔哈赤时期开始修建,直到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皇帝于北京天坛祭拜天地,正式宣布其为中华之主,古老的中国迎来了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王朝。沈阳故宫因为其先祖“龙兴之地”显得政治意义重大,于是历经几代皇朝的不断修缮维护,以及民国时期的历经风雨,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其模样,实属幸运。
大清门,即为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正门。门票60元,由于本人专业及个人爱好的缘故,不需要讲解,不过还是建议大家,到这种地方来最好还是让人讲解一下,以便于更好的游览,更加清晰的了解这里的文化和历史。
崇政殿,全木结构,皇太极时期建筑。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的典礼既在此进行。
凤凰楼,上面的紫气东来题字是乾隆皇帝御笔,但是今天人们看到的是不是真品就不得而知了。
清宁宫内部,这里是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居住的场所。此宫门口树立有祭天用的“索伦杆”,此杆又称“索摩杆”。爱新觉罗家族对于乌鸦有种特殊的情感,所以“索伦杆”无论是在努尔哈赤时期的赫图阿拉还是皇太极时期的盛京,都是祭天的必备物品。
文溯阁的修建时间就大大晚于其他建筑了,乾隆时期为了存放《四库全书》而修建。据传《古今图书集成》亦存于此处。
大政殿和十王亭,沈阳故宫最早修建的建筑,努尔哈赤时期举行典礼及王公大臣们办公的地方。
大政殿,1644年顺治皇帝福临在这里登基继位。
两边是十王亭,满清的八旗制度在建筑风格上通过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分别是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另外一边是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和镶蓝旗亭。其实无论是大政殿还是十王亭,建筑面积都不是很大,因为清朝前身为女真少数民族演化而来,这种建筑风格可以明显看出他们汉化的过程。即由游牧状态的原始粗放的生产状态向固定式的先进的农耕文明演进的一种过程。
既然是博物馆,当然要看一下展品。
这个泥俑很有意思,让我想起了奥特曼和小怪兽的关系,当然,开个玩笑,这是新疆地区出土的戴着面具的人俑。
用了一下午的时间逛完,离开故宫博物馆,天气显得愈加的阴云密布,眼看着一场大雨就要降下,因此简单吃点东西,以最快的速度回了酒店,果然雨很大,而且下了整整一夜,第一天的行程圆满结束。 第二天起了大早,收拾一下,直奔张氏帅府。相信很多人在去年冬天看了这样一部电视剧《少帅》,文章饰演张学良。可以负责的说,电视剧基本上真实地再现了这段历史,当然作为文艺作品,进行必要的文艺加工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整体历史事实是值得称道的。所以,张氏帅府就是本次沈阳之行必然要来到的地方之一了。 对于张学良本人而言,世人对其评价真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尤其是海峡两岸对于其人的议论更是截然不同,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政治环境不同,历史观亦不尽相同。但是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历史的魅力之所在,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他本人和历史上许多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一样,都做到了这一点。由于头一天的大雨,第二天早上的时候天气是非常棒的,所以很开心的花钱买票,近距离的走进张氏帅府,门票60元。
张学良将军的塑像。
老张家的外墙。
张家大门。
据说张学良上学和放学时就是乘坐这个。
里面有中山舰物品展,中山舰,以先总理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一代传奇舰船。围绕这艘军舰,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真是不少。该军舰原名永丰舰,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5年4月16日改名为中山舰。具体的历史有兴趣的朋友请自行查阅。这里就不多说了,下面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电风扇。
东北政务委员办公室。1929年1月12日,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委员13位。
这里是张作霖时期的居室和办公场所。
张氏帅府里面有关于张学良的生平事迹的纪念馆,名为“百年张学良”。里面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物和一些影像资料,可以让人很直观的对于这位传奇人物进行具体的了解。
说到对于张学良影响最为深远的人,并不是他的父亲张作霖,而是下面图片的那位中年军人,郭松龄。字茂宸。张学良在东北讲武堂上学时期的战术教官。那一年郭松龄37岁,张学良19岁。郭松龄对于张学良的塑造和影响是全面的,可以说,二人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张学良本人秉承了其父张作霖的用人风格“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因此,郭松龄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其人整军之能力在整个东北军无出其右。当时整个东北军存在着不同的派系,各个派系明争暗斗,张作霖对于派系之间的矛盾一般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时又能在关键时刻彰显自身的权威,让各个派系之间都唯他马首是瞻,但是这种和稀泥的调和只能治标,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也给后来郭松龄率军反奉埋下了伏笔,当然,对于郭松龄的反奉其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那就是陆大派和士官派的派系之争。这也是张学良后来下决心,在老虎厅处决杨、常二人的一个很重要的缘由。 晚年的张学良,每每回忆起郭松龄都是充满感情,郭松龄的家国观念、民族大义思想是导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一个重要诱因。
下面这两个人就是杨宇霆和常荫槐,其中杨宇霆是东北军中士官派的领袖人物。
大青楼。是张学良和于凤至的卧室所在,亦是其本人的办公场所,当然更是重大历史事件“杨常事件”的发生地。
相信看过电视剧的大家都对一个场景印象深刻,杨宇霆和常荫槐拿着已经确定好的文件来找张学良签字,其实无论张学良赞成还是反对,都没关系,签字只是走个过场,也就谁说,他们二人并没有把接过张作霖班的张学良放在眼中。对他们二人不满已久的张学良直接命人讲杨、常二人就地枪毙,事情发生地点就在大青楼的老虎厅,时间是1929年1月10日傍晚,这就是所谓的“杨常事件”。对于这里我特意细细看了一下,据说老虎厅之所以得名,是因为里面确实存放过老虎皮标本。当然处决杨、常二人彰显了张学良为人处世与众不同的一面,但是存在的弊端亦不小。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处决二人之后,张学良在东北的权力得到了迅速的巩固和加强,过去追随张作霖的老臣们,经过此次事件之后,对于张学良再无轻视之心。至于“杨常事件”对于东北日后的影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看资料。这里就不进行赘述了。
这就是老虎厅全景。
张学良办公室。
张学良和于凤至的卧室。
1928年6月4日凌晨5点30分,皇姑屯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东北王张作霖的专列被早已等候多时的日本关东军,用事先埋在铁道两侧的炸药炸上了天。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皇姑团事件”。当时张作霖只是重伤,并没有当场被炸死,而是被抢回了自己的府邸,就在小青楼中抢救,但上午9点30左右终因伤重不治,当时日本人急于知道张作霖的真实情况,多次派人前往帅府探望,但是都被五夫人成功掩饰过去,直到张学良回到奉天,才隆重发丧,日本人知道后后悔不已。否则“九一八事变”很可能提前三年发生。下面的图片就是小青楼的一楼客厅,因为赶上文物保护修缮,所以二楼禁止入内,据说墙体出现了裂缝,我十分理解和配合,毕竟时间太久了,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加以妥善维护,让更多的人参观游览,铭记历史,真的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事。 另外说一句,1928年张学良接管东北的时候,其实才27岁,是名副其实的“少帅”。但是据了解张学良本人的人介绍,张本人对于“少帅”这个称呼是比较反感的,27岁,让我想起了我们东边的那位邻居,“天降伟人”,继承白头山血统的时候好像也是27岁。
这里是当年的帅府办事处,但是好像已经不对外开放了,我只是在外面拍了一张照片。
我最满意的就是这张照片了,纯手机拍照。
赵四小姐楼,关于张学良和赵一荻的故事,有兴趣的可以自己上网查查看。这里我简单介绍介绍一下赵一荻的家世。其父赵庆华,晚清时曾任邮传部主事,北洋政府时期官至交通部次长,也就说现在的交通部副部长。也就是说赵四小姐出身官宦世家,家庭环境优越,受过良好的教育,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样。
由于购买的通票,所以自然不能错过边业银行。当然这里发生了些许不愉快的事情,到大门口竟然推不开门,进不去,时间上明明是在正常开放,还是里面有人出来,我才得以进入,而且门口就是工作人员,她应该能够很清楚的看到不得门而进的游客,却一点反应也没有,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这种细节上的问题可以看出,景区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咋一进门,我还吓了一跳,想道这里怎么这么多人,还穿着各色衣服,以为是在拍戏,后来仔细一看才发现,一楼大厅里面全部都是蜡像。真的是做的惟妙惟肖。可以说边业银行就是老张家的私人银库。
这里是银行当时的保险库,可以想象当时里面存放了多少黄金白银。
大门都是从德国定制的。
实地看到关老爷的全身像,象征财富,还是很有视觉冲击力的。
正如“点石成金”的故事说的那样,与其要一块被人家点成的金子,还不如学会点石成金之法。金融行业亦是如此,金钱总会花光,但是要是有了印钱的工具之后呢,是不是好了很多,当然也不能随便印钞票,还是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否则搞得经济奔溃,那后果可就太严重了,比如说,现在在台湾连执政党地位都已经失去的国民党,当年在大陆就搞得天怒人怨,经济崩溃,民生凋敝,这是他们最后失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因。
街对面拍的边业银行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