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設公園的同時,我們還通過多種渠道聯系開灤歷史上的名人後代,包括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周學熙,曾主持設計制造中國第一台蒸汽機車、修築中國第一條準軌鐵路的英國人克勞德•威廉•金達等名人的後輩都先後加入了征集文物的隊伍,征集到包括開平礦務局老股票、羊皮蒙面大賬本、開平礦權騙佔案跨國訴訟筆錄等在內的上萬件珍品。
如果系統地看開灤工業遺存的開發,實質是一個由點到面、由工業旅游到紅色旅游的發展過程。幾年來,公園里陸續建成了第一佳礦1878、電力紀元1906、井下探秘游等分館,初步形成了“一園六館”工業博物館群落。工人運動與建黨史、新中國建設發展史、艱苦創業史等紅色資源也被開發出來,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遺產。
如今,公園每年組織專題臨展,比如今年組織的以抗美援朝為主題的“軍威•民魂”展覽,吸引了眾多游客;這里還成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首批紅色經典景區,為成千上萬名游客講述那段跌宕起伏的歷史。
【一線講述】
聚人氣、冒熱氣,創意街區這樣建
講述人︰天津棉三創意企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 強
在天津海河東路國泰橋南側,有一片民國建築群,當地人稱它為“棉三”,這就是天津第三棉紡廠舊址,也是我所工作的地方——棉3創意街區。
棉3創意街區的源頭,要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的天津裕大紗廠和寶成紗廠。當時紡織工業發達,這些民族企業的存在就是集中寫照。1925年至1936年,兩家紗廠逐步合並,之後更名為天津市第三棉紡織廠,2007年整體搬遷。2013年以前,這里一直處于廢棄待開發狀態。
著手開發前,設計團隊成員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將歷史遺產與時代發展訴求結合起來?經過幾輪頭腦風暴以及外出考察,我們最終決定以“修舊如舊”的方式保留、修繕那些工業廠房和德式建築。然後在不破壞原有建築結構、風貌的基礎上增添現代元素,將古樸與現代、傳承與創新有機融合。幾年後,一個既彰顯工業遺產歷史肌理、又體現時尚街區現代活力的創意產業集群誕生了。
在改造、修繕老建築的過程中,由于廠房體量和建造年代的原因,給施工方帶來了不少技術難題,也積累了不少修建經驗。比如說,原有建築大多為磚混結構,為了保留其特色構造,我們采取了清洗外牆、抽繭休整、加固扶壁柱等方式進行保護提升,對于一些局部坍塌的建築進行加固修繕、局部加建、修復補缺,使其與原有建築形成整體,相得益彰。
整體規劃、建設完成後,我們成功引進了約70家商戶,老廠房終于散發出時代氣息。中西餐廳、茶館、咖啡廳、潮玩店、復古服裝店、藝術畫廊等進駐,這里很快成了天津潮流文化的一個集聚地。除此之外,老廠房的空間還被繼續盤活利用,天津當代公共藝術計劃、復古市集、全國滑板聯賽等各種活動秀成了這里的“常客”,累計吸引近百萬人次參加。
昔日老廠房,今日新氣象。走在棉3創意街區,工業遺址的斑駁�跡與藝術時尚的斑斕色彩交相輝映,吸引更多創業靈感在此踫撞閃現。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耿建擴、陳元秋、顏維琦、周仕興、陳建強、劉茜、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常雲亮、李斌)
03-21 来源:未知
04-16 来源:未知
05-11 来源:未知
06-17 来源:未知
07-29 来源:未知
09-09 来源:未知
01-01 来源:未知
04-05 来源:网络整理
04-12 来源:未知
08-12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