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是一座擁有百年工業歷史的城市,該如何留住城市的工業記憶?2009年9月,市委市政府決定利用柳州第三棉紡織廠舊址建設柳州工業博物館,在老廠房上建起城市“會客廳”,集中呈現工業遺存。
決定一出,頓時引起了不小的爭議——計劃建設工業博物館的160畝土地,與柳州市政府辦公地點只相隔一個市民廣場,地產界的估價在每畝600萬元以上,合計就是10億元。與此同時,建設工業博物館還另需一大筆財政投入。在地方財政還相當倚重土地收益的時候,如此大手筆投入文化設施建設,值不值得?面對爭議,市委市政府十分堅定建館的設想。因為,老百姓的幸福感不單在于GDP、財政收入增加多少,而在于對城市有沒有認同感、自豪感。工業博物館正可成為彰顯、繼承工業傳統與思維的城市象征,凝聚起一份堅忍不拔的精神力量。
于是,一項極富挑戰性的任務開始了。作為全國第一個城市綜合性工業博物館,其籌建沒有什麼可參考的樣本;更困難的是,除了作為場館的遺址建築外,少有工業文物“家底”。幸運的是,博物館建設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征集展品,靠的是市長親筆寫給企業家們的信,靠的是社區工作者挨家挨戶分發的工業遺產保護宣傳冊,靠的是市民們捐贈的文物。博物館靠著大家的努力在“一窮二白”基礎上建起來,很多展品背後都有感人的故事。
比如,3張特殊的“火車票”。50多年前,上海市恆業帆布廠南遷援建柳州,原第三棉紡廠工程師袁家榮當時還是個孩子。他記得,一家三口舉家遷往柳州,出發前,母親告訴他,“祖國需要我們去支援建設”,並把一張印有“635”數字的布質車牌交給袁家榮,叮囑他別在胸前,只要戴著這塊乘車牌,一家人就可以坐火車去新家了。到柳州後,他才知道,原來635是母親工廠的編號。50多年後,袁家榮把一家三口的三張乘車牌捐贈給博物館,成了那段歷史的時代印記。
又比如,一台20世紀70年代的刨床。2013年,來自柳州第三機床廠的老職工郭師傅說要捐贈一台他們廠當年造的刨床,以銘記工人們的奮斗精神。兩個月後,郭師傅來電告知,已在廢舊設備市場找到了他們廠1973年生產的牛頭刨床,商家出價7000多元。我們當即表示如果資金有困難,可由館方出資購買。但他婉謝了,回去便召集工友集資買下了這台舊機器。現在,這台刨床就擺放在工業歷史館一樓展廳。
兩年建設期里,工業博物館征集到了1902年以來柳州所使用和生產的大中小型工業設備、產品等工業文物6200多件,各種文獻資料和圖片、影像資料12000多件。其中不乏具有廣西乃至全國“第一”和“唯一”特性的重要文物,如廣西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台汽油機等。如今的博物館正以城市“會客廳”的身姿迎接八方來客,年均接待游客100萬人次以上,成了城市旅游、愛國主義教育、科普教育的亮麗名片。
【一線講述】
“黑色長河”里流淌紅色奮斗史
從“�帶”到“秀帶”,工業遺產蝶變背後的人文情懷
河北開灤國家礦山公園博物館外景。光明圖片
講述人︰河北開灤國家礦山公園管理中心主任、開灤博物館館長 王立新
開灤國家礦山公園里,有一條跨越142年之久的“黑色長河”,站在這里,你可以了解中國工業文明發展史,也能感受中國工人階級的紅色奮斗史。
公園所依托的開灤煤礦始建于1878年,是中國煤炭工業的源頭和近代工業的搖籃。從始至今,開灤企業從未搬遷,經營從未中斷,為公眾留下了大量工業遺址、遺存和遺產。
為了盤活沉睡在地下的資源,開灤成立了歷史文化研究會,制定了工業遺產和企業文物管理暫行辦法,通過摸底、建檔、調集等方法對現存遺產進行了徹底的“掃描體檢”,像挖掘煤炭一樣挖掘文化資源,力爭把中國近代工業文化傳播出去、弘揚光大。
從2004年政府提出利用這片遺存發展文化產業的構想,到規劃建設國家礦山公園,再到公園揭碑、開園、正式開放,一共歷時5年。5年間,我們經歷了不少困難,建設剛起步時有企業職工覺得開灤就是產煤的,建設公園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是政府的事,和企業無關;還有人認為,企業資金緊張,花這些“冤枉錢”干什麼?不如買幾套現代化采煤設備。集團領導听到各種意見後,認為職工考慮的是現實問題,但也是短期問題,礦山公園建成後不僅能促進產業轉型,帶來可觀收入,還能傳承工業文化,社會效應難以估量。于是,一場場關于“文化產業促進企業轉型發展”的討論會組織起來了,大家反復討論、分析利弊,後來反對聲小了,建公園的共識逐步達成,籌建工作也進入快車道。
03-21 来源:未知
04-16 来源:未知
05-11 来源:未知
06-17 来源:未知
07-29 来源:未知
09-09 来源:未知
01-01 来源:未知
04-05 来源:网络整理
04-12 来源:未知
08-12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