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原子弹的唯一女性,隐姓埋名30年,担起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了,历经70年的风风雨雨,从建国时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庆祝祖国70周年,国庆期间还上映了一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整个影片分7段,最振奋人心的应该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这一段,当时,所有人都呐喊:祖国万岁!

  

  在提到原子弹时,我们都会想到于敏、钱学森、孙家栋、钱三强、邓稼先等赫赫有名的元勋。很少有人知道,在当年的原子弹研发中,有一位女科学家也参与其中,她是504厂的唯一女性,也是参与原子弹研发的唯一一名女同志。曾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她就是王承书。当你了解完她的经历后,你一定会看到太多的可能性。

  

  王承书,1921年出生在上海的书香门第,父亲是进士,曾留学日本。在环境的熏陶下,王承书自幼热爱学习,尤其热爱物理学,后来考取了燕京大学的物理系。为了进一步深造,她选择去美国密歇根大学,用三年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在美国,她和她的教授一起进行气体研究,30岁时就提出了“王承书一乌伦贝格方程”,接着又证实了索南多项式。她在美国期间可谓是家庭事业双丰收。可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她一心想着回国,不惜放弃儿子的美国国籍。但她的回国之路和钱学森一样受到重重障碍,最后在中方领导和美方的大力协商下才回国。

  

  当时,由于苏联撤走了所有的专家,中国对高浓缩铀的研究正处于困境,急需加大研究力度。1961年,钱三强找到了王承书,问她是否愿意参加高浓缩铀的研发工作。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可以”。她明白,做出这个选择必须放弃丈夫和孩子,而且必须隐姓埋名舍掉一切荣誉。

  

  在浓缩铀工厂,王承书依靠自己深厚的物理学基础,全力以赴投入研究的工作状态,比男人还要拼命,这让所有男性科学家都佩服。和研究团队经过三年的艰苦岁月后,504厂的浓缩铀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让世界为之震惊。随后,她参与了多项重大科研,却不能出席任何国际会议,只能默默无闻地付出着。由于长期的脑力劳动和重大的压力,王承书于1994年病逝了。但她30年的隐姓埋名,换来了国家的强大,这也是她当初决心要回国的初衷。王承书虽是弱女子,却真正担起了一个英雄的责任。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