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运控、星间链路、应用验证七大系统组成。
抚今追昔,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从北斗一号工程立项开始,26载风雨兼程,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在强国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速度”、展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气度”,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立项至今,北斗系统建设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步一个脚印踏出了自己的节奏。2000年建成北斗一号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12年建成北斗二号区域系统,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实现了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全球梦”。
据统计,工程启动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调集了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技人员参与研制建设。陈芳允、孙家栋两位“两弹一星”元勋和几十名两院院士领衔出征。
如今,中国北斗正式登上世界舞台,站在了我国用实际行动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梯队”。
5五中全会《建议》专章部署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龙芯之父胡伟武这样说。
“此次全会将科技的作用提升到新高度,用‘核心地位’和‘战略支撑’这样的浓墨重彩来形容。”杨卫院士这样说。
11月3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发布,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把科技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中国共产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谋划。从党的十八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的重大部署在战略层面目标思路清晰,在战术层面举措具体务实,为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6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20多年后终获证
11月8日,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秀雄、王兵在微分几何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率先解决了两个困扰国际数学界20多年的核心猜想——哈密尔顿—田猜想和偏零阶估计猜想。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数学期刊《微分几何学杂志》上。
微分几何学起源于17世纪,主要用微积分方法研究空间的几何性质,对物理学、天文学、工程学等产生巨大推动作用。“里奇流”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描述空间演化的微分几何学研究工具。
大到宇宙膨胀,小到热胀冷缩,诸多自然现象都可以归结到空间演化。陈秀雄与王兵团队长期研究微分几何中“里奇流”的收敛性,运用新思想和新方法,他们在国际上率先证明了“哈密尔顿—田”和“偏零阶估计”这两个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的猜想。
据了解,两位数学家研究这两个猜想用了5年,论文篇幅长达120多页,由于篇幅浩繁、审稿周期漫长,论文从投稿到正式发表又花了6年。
《微分几何学杂志》审稿人评论认为,这篇论文是几何分析领域的重大进展,将激发诸多相关研究。菲尔兹奖获得者西蒙·唐纳森称赞说,这是“几何领域近年来的重大突破”。
7嫦娥五号月球挖土1731克
敢上九天揽月,谈笑凯歌还!
嫦娥五号携带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球,是40多年后,再次有人类航天器重返月球并采回样品。对中国和全球航天界,这都是一项巨大的科学成就。
06-13 来源:未知
01-30 来源:网络整理
03-27 来源:未知
04-19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网络整理
02-06 来源:未知
07-26 来源:网络整理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6-02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