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以卓越的政治家和戰略家的宏大視野和戰略思維,高瞻遠矚地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科技領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增強國家安全能力。加強自主創新,強化科技安全,為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成為新時代科技工作的重大任務。
一、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深刻認識科技安全的新使命新要求
科技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總體國家安全觀內涵十分豐富,包括政治、國土、軍事、經濟、文化、社會、科技、信息、生態、資源、核等重點領域安全,以及太空、深海、極地、生物等新興領域安全。科技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和保障其他領域安全的力量源泉和邏輯起點,是塑造中國特色國家安全的物質技術基礎。歷史証明,科技興則國家興,科技強則國家強。近代我國錯過幾次科技革命、工業革命的發展機會,科技落后、國力羸弱、被動挨打。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大力發展科技事業,科技在支撐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科技越來越成為影響國家競爭力和戰略安全的關鍵要素,在維護相關領域安全中的作用更加凸顯。加強科技安全,一方面要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壯大科技實力,維護科技自身安全﹔另一方面,要充分應用科技實力,為保障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新時代對科技安全提出新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安全食品、優美環境、健康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我國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面臨著發展方式轉變、新舊動能轉換和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多重壓力,產業發展存在外部打壓和“低端鎖定”風險。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突破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當前,我國科技創新仍存在原始創新不足、重點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受制於人、創新體系不完善等短板。新時代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迫切要求全面提升科技實力,在更大范圍、更高水平上發揮科技創新對國家安全的支撐保障作用。
科技快速發展對科技安全提出新挑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多學科、多領域交叉融合不斷加深,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新興技術快速發展並廣泛應用,科技創新的滲透性、擴散性、顛覆性特征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重塑經濟發展方式。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等技術對社會倫理產生極大沖擊,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生物安全提出了更加緊迫的要求。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等對信息安全、網絡安全、金融安全帶來極大挑戰,技術謬用和濫用對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安全構成潛在威脅,政府、社會治理面臨新的挑戰。同時,科技發展拓展了國家安全的時空領域,外部安全與內部安全、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交織存在。加強科技安全,必須未雨綢繆,織密防范和管控風險的網絡。
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科技支撐國家安全的體系化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國科技事業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必須統籌發展與安全,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提升創新能力和科技實力,全面增強科技維護和塑造國家總體安全的能力。
聚焦重大需求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把握發展和安全的主動權。發展是國家安全的基礎,科技創新要落實新發展理念,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高度,加強重大科研攻關任務部署,保障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安全。圍繞高質量發展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統籌部署創新鏈產業鏈,補短板、建優勢、強能力,著力構建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加快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問題。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大力推動農業農村科技創新,加強七大農作物育種研發,加快農業高端裝備研制,保障糧食安全。圍繞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加快重大疾病和傳染病防治研究,當前全力支撐打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加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科技支撐。聚焦美麗中國建設,加強大氣、水、土壤、化學品風險防控等領域科技創新,支撐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圍繞平安中國建設,加強公共安全風險防控與應急技術裝備研發和應用,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06-13 来源:未知
01-30 来源:网络整理
03-27 来源:未知
04-19 来源:网络整理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6-02 来源:未知
11-22 来源:未知
11-22 来源:未知
02-28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