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的原稿是《“回马枪”为啥失灵?》,见稿后的标题是《剌准第一枪何须回马枪》。父亲在这篇刊发在1994年7月18日《解放军报》2版头条的原稿上标注的非常用心,说是经过时任基层组组长季桂林老师、总编室主任吴顺祥老师的层层润色点睛,切记师恩、没齿难忘。同时记下了用“路子通不通、结构松不松、内容空不空、文眼亮不亮、文胆壮不壮”来衡量新闻的整篇布局。从这个新闻故事里,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布局、什么叫落实。
在“讲特色”的头一个“借来品牌打好自己的牌”的故事《三级医院是如何冲进新闻联播的?》,说的是临沂驻军一个副团级医院,为完成全年中央级报刊见报20篇的任务,实施“斩首行动”,计划用中央电视台的一条《新闻联播》顶全年的报道任务。
当这个医院得知中央电视台一位多次在全国获大奖的新闻大家的老婆是临沂沂水人时,经常派人为其家人巡诊,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当这对夫妻回家看望老人时,医院领导及新闻干事跟脚也到了,请求支持帮助。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短短30分钟可谓是国际风云汇聚的大平台,别说是地区三级医院,就是省级医院想上镜,没有与众不同的做法、在全国叫得响的“招牌”也是不可能的。
但农村老人不知道其中的难呀,一个劲地说,平时我们头疼感冒,有病有灾的,都是这些人路前跑后操心,也算是间接为你们尽孝了,你们得想办法!老人一番掏心窝子的话,真的让这位新闻大家心里暗暗叫苦:这不是架在火“烤”我么?
从《昔日“红嫂”今安全,白衣天使进山来》的新闻故事中,我体会了什么叫奉献、什么叫感情、什么叫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
党报军媒讲的是端庄大气、精深规范,新媒体讲的是生动活泼、悬念迭起,事还是那些事,但通过一个个纸媒与新媒体标题、形式、内容以及多年沉淀后的大碰撞,故事的思想性、趣味性却是异彩纷呈,尤其是故事的标题与结尾更是让人欲罢不能。像时任编辑的任燕军老师,在1994年6月10日《解放军报》2版编发的头条《多种新战法为啥没有攻下一座山头?》,父亲在个人公众号用的标题是《“张灵甫”孟良崮上“大翻盘”》;编辑乔林生老师编发的1999年12月2日《解放军报》3版头条“框新闻”《真才实学是千金难买的“上岗证”》,在公众号上用的是《养鸡上等兵缘何冲上军报3版头条》“框新闻”;责任编辑王健老师编发的1991年《新闻与成才》总第71期《“导”出来的第一篇》,公众号用的是《鸡舍里抓来的第一篇》;责任编辑王林老师编发的1989年8月27日《前卫报》2版头条《他为何想私带子弹回乡?》,公众号是《“枪王”十一夺人性命的子弹锁定了谁》;责任编辑王玉金老师编发的1997年8月1日《前卫报》3版倒头条《治治“老爷兵”》加编后《“兵僚”与“官僚”》,公众号用的是《两分钟整好的插座为啥弄了两年》……
纸媒与新媒体标题与形式的再次融合与发酵,一条条新闻背后的精彩故事、一个个悬念迭起的情节、一个个叹为观止的创意、一个个意料之外却又是意料之中的峰回路转,就像一幅幅精彩纷呈的画卷,让人思绪万千。尤其是经过一位位军内新闻编辑大家独具匠心的雕琢,更像是振奋人心的大片,在我人生长河里奔流不息。从开始父亲纸媒文字描述时的神采飞扬到后来新媒体文字的激情流淌,让我这个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语文课代表在作文写作上,犹如天赋异禀脑洞大开,作品经常被作为范文贴在教室的走廊里。诸如感恩、时代、责任、担当、奉献、创新等等曾经懵懂的词汇,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的名词,犹如一个个具体生动鲜活的音符,在丰富了父亲军事新闻旅程的同时,也在润物无声地延续滋润着我成长生活的点点滴滴,引领着我在一次次作文大赛中,破茧成蝶、再创新绩。
读什么书、遇什么人;走什么路、明什么理,这就是命运。就算是拖拉机跟在宝马车后跑,也能跑出宝马的风采来,好比鸟随凤凰腾高远,人伴贤良品自高。
我庆幸,庆幸自己这么些年来,通过父亲的作品一直跟随这么多军事新闻大师的影子努力奔跑;我感恩,感恩在自己成长的点滴岁月里,能够品读父亲一直坚持在军事新闻一线的毅力和初衷,让我汲取不断进步的养料和动力。
或许未来的道路还会有各种挑战等着我,但作为一名军事新闻工作者的后来人,定当秉持着父亲敬终如始的工作劲头、严谨求实的工作标准,在自己求学求知的道路上不懈努力,不负父亲的期望,更不负诸位军事新闻老师们每一篇的辛苦耕耘。
致敬军事新闻,伴我一路成长的良师益友。
03-25 来源:未知
08-20 来源:未知
10-24 来源:网络整理
11-10 来源:未知
05-17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未知
10-17 来源:未知
01-05 来源:未知
02-26 来源:网络整理
03-25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