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表现手法,彰显作品艺术性。在军事新闻摄影工作实践中,拍摄者不能固守自己习惯的表现手法,更不能现场出现什么就按部就班地拍什么,要力求在忠于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寻求视觉上的新鲜感和画面上的别致性。与艺术摄影相比,新闻摄影更多的是忠实传递新闻现场的信息,作品表现效果也力求真实自然,但这并不是说新闻摄影作品就不要追求艺术性。相反,能够把新闻性和艺术性进行有机结合的军事新闻摄影作品,往往会成为精品。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带有艺术性特征的新闻摄影作品具有更高的“颜值”,更容易引起网络受众的关注,从而被更多地转发传播。因此,军事新闻摄影者要有这样的追求:把新闻摄影当成一种艺术创作,不断尝试打破常规,艺术地表现新闻事实。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抗震救灾期间,刘应华拍摄的作品《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真实记录了人民子弟兵在救援现场紧急转运受伤群众的场景。画面中的受伤者被鲜艳的雨布覆盖,与阴雨天气和救援官兵身着的深色雨衣形成鲜明对比,艺术效果明显,整个画面现场感和冲击力强,色彩凝重庄严,构图简洁有力,情感力量丰沛,以致时隔很多年,许多反映军队服务人民和军人牺牲奉献主题的文章和帖子,还经常采用这一作品作为配图。
捕捉独特画面,突出作品差异性。差异性是竞争的优势所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无我有、与众不同。军事领域是对抗激烈的领域,也是容易出题材独特、视觉冲击力强的摄影作品的领域。这样的创作环境,是军事新闻摄影的独特优势所在。军事新闻摄影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并放大这一独特优势,善于在军事新闻事件现场寻找那些独特画面,捕捉新闻事件和人物不同寻常的瞬间。这样才能通过突出差异性来增加受众的阅览兴趣,提高作品的关注度。美联社一名摄影师在阿富汗拍摄的美军与塔利班的一场紧急战斗时,就捕捉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画面:有个美军士兵穿着红T恤和大花裤衩,与其他全副武装的战友一起向掩体外的武装分子还击。这种非常规的画面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同时也用这样的画面婉约地表达了美国民众对这场战争的态度。相比而言,这种体现差异性的真实捕捉,要比俗套的摆拍更能体现新闻人物的传神特征,让作品更具感染力。
巧用框架结构,突出拍摄主体。新媒体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读图时代,受众对图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图片信息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军事新闻摄影工作者在拍摄技巧上应更加讲求专业,注意画面构图,增加作品的信息量,以满足读图时代受众的需要。在拍摄军事新闻摄影作品时,可以利用新闻现场的人或物合理设置框架,从而实现突出主体、彰显主题的目的。就像架屋盖房一样,把四梁八柱搭建起来,主体建筑就能成形。在军事新闻摄影的现场同样可以设置框架,采取遮挡次要信息、分割画面、引导读者视线等多种方法手段,搭起画面的框架,以强化对于主题的表现。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获奖作品《寒夜雪中飞 砺兵鏖战急》中,“隐蔽的野营帐篷外,部队迅速集结,待命出发”这张照片,作者在拍摄时就巧妙地使用了帐篷的门框作为框架,把画面分成了两个部分,通过门框将帐篷内的隐蔽环境和帐篷外部队的冒雪集结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这样的巧妙结构,自然能给人以深刻印象。在乱花纷飞的新媒体海量图片中,以其主题鲜明的构图脱颖而出,为更多的新媒体受众所浏览并记住。
03-25 来源:未知
08-20 来源:未知
10-24 来源:网络整理
11-10 来源:未知
05-17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未知
10-17 来源:未知
03-25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
06-20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