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传播技术的重大突破,带来传播载体和传播形式的重大创新。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反映新闻事实的图像获得更广泛的传播。作为长期以来一直以传统纸媒为主要载体的军事新闻摄影,在新媒体时代也应积极“转身”、努力“转型”,在思维理念、着力点、方法手段等方面大胆创新,使军事新闻摄影的发展步伐跟上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以获得更有影响力的传播效果。
创新思维理念,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改变创作习惯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突出内容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表现形式活泼多样、信息发布实时滚动等特点。军事新闻摄影要适应新媒体发展,首先要在创作理念上向这一特点靠拢,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更新创作思维理念,敢于开拓、勇于创新,这样才能打破旧格局,开创新天地。
从习惯性思维中跳出来。过去,那些频繁见诸报端的套路式图片,往往被定义为一种成功经验或是“标准答案”。比如,一说反映部队训练,就是战机呼啸升空、舰船劈波斩浪、坦克轰鸣机动;一说反映政治教育,要么是集中上大课的画面,要么是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谈心的场景,要么是一群人围着展板指指点点的构图。久而久之,由这种习惯性思维主导创作出来的新闻摄影作品,就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既没有视觉冲击力,也缺乏信息量。这样的作品放到新媒体上,就很容易被受众选择性“忽视”,顶多起到一个点缀屏幕的作用,更谈不上什么影响力。所以,军事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创新思维理念,从那种单凭习惯或先例来决定拍摄思路的创作路数中挣脱出来,多一些“为什么要这么拍”“能不能采取别的构图形式”这样探根究底的提问,不拘一格找题材,把思维和视野尽可能地打开一些。
用新的摄影理论指导实践。应该说,传统意义上的军事新闻摄影,是有许多创作理论支撑的。这些创作理论,是在军事摄影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归纳和提炼。遵循这些创作理论进行创作,对于军事新闻摄影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和指导意义。然而凡事皆有度,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传播载体下受众审美口味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一些摄影理论并不一定能够指导今天的实践。所以,有一定的摄影理论储备当然好,但一定要和变化了的实际相联系,做到与时俱进,否则就成了刻舟求剑。可如今一些军事新闻摄影从业人员,读了一些摄影理论书籍,也从他人那里学得几手摄影窍门,便照葫芦画瓢,循规蹈矩而不敢突破,结果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新闻图片拍了不少,摄影水平却仍在低层次徘徊,形不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只能生产出一些匠气十足、不能称之为作品的新闻图片。要使自己的创作见水平上层次,就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进行创新实践,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形成新的理论,再指导新的摄影实践。
时刻保持好奇心。所谓好奇心,是指人们对一些新鲜事物显示出特别注意的情绪状态。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主要动机,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好奇心对于军事新闻摄影工作者来讲至关重要,它能使人时刻保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具备敏锐的新闻嗅觉,也更能激发创作欲望。可有一些军事新闻摄影者,认为部队工作都是“年年岁岁花相似”,翻来覆去唱“四季歌”。久之,他们看任何事情都失去了新鲜感,总认为一切都平淡无奇。如果没有好奇心的支撑,抓新闻的感觉就会钝化,创作的激情就会丧失,这是导致有些同志摄影水品难上层次、难出作品的重要原因。其实,保持一颗好奇心,经常对拍摄对象进行“陌生化”认知,“四季歌”中也能发现新东西、找到新音符。日常工作报道中,我们不妨在每次拍摄前给自己一个理由,问问自己为什么去拍,今天的拍摄和以往有哪些不同,新变化、新视角在哪里。如此这般地自问,总把下一次拍摄当成第一次拍摄的人,才最有可能拍出令人耳目一新、独具风格的佳作。
创新着力点,适应受众接受特点,注重捕捉情感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处于“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状态之下,其身份由传统媒体中单纯的接受者而变成“接受者+传播者”的双重身份。这一身份的演变,直接决定了军事新闻摄影作品能有多大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是感情动物,饱含真情的摄影作品总能打动更多的人,并能够在新媒体条件下获得更广泛的传播。新媒体时代的军事新闻摄影作品,也要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受众的接受特点,着力拍摄更多具有情感因素的摄影作品。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根植于感情的文章,无需过多辞藻修饰,平平淡淡即可打动人心,摄影创作亦是如此。摄影的最高境界,是让受众在体会到影像中传递的思想情感后,不仅被拍摄的画面所感动,更被照片所传递的一种思想情感所感动。
03-25 来源:未知
08-20 来源:未知
10-24 来源:网络整理
11-10 来源:未知
05-17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未知
10-17 来源:未知
03-25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
06-20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