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住人物去创作。有人物存在才有情感表达。人物的举止、容貌、表情、衣着等等,往往蕴含着丰富信息,也最容易让人感同身受、触景生情。新闻写作中就有把大事件浓缩到典型人物身上、通过典型人物的经历表现时代主题的传统。军事新闻摄影同样可以借鉴这样的创作手法,不只是把镜头对准大场面,也不只是进行简单的现场影像记录,还可以盯着大事件中的单个人物,通过对人物的聚焦,影射事件的影响和意义。这样的表达往往更能抓住人心,产生让人震撼、令人难忘的传播效果。盯住人物摄影,重在表现人的真情实感,把最能体现人物真情实感的那一瞬间捕捉住,让受众产生情感共鸣。2016年4月7日解放军报客户端发布的刘应华《毕竟情深轻离别》专题摄影作品,讲述的就是在军队改革进程中一个双军人家庭牺牲奉献的感人故事。这组作品采用人物特写的手法,通过故事叙述的形式,记录了身怀“二胎”的雷红霞在丈夫分流至外地后坚强面对工作生活困难的现实状况,真实反映了改革阵痛和军人的牺牲奉献情怀。这组图片报道的成功,就在于拍摄者抓住了人物特点并真实反映了人物情感,将主题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诠释了军人家庭讲政治顾大局、舍小家为大家的可贵品质。
捕捉感人的细节。人物讲情感,事件讲细节。细节是事件的浓缩,是大量信息的瞬间凝固。一般来说,许多新闻事件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其打动人心的典型细节。通过细节表达出来的人物情感是真实的流露,最能给人的记忆打下烙印。一幅摄影作品能否震撼心灵,往往不是因为其场面有多大、光影效果处理得有多美,而是因为对一些感人细节的捕捉。细节表现可以深化拍摄主题,能更好地实现摄影作品与受众在情感上的交流。浓缩在摄影作品中的细节,往往更具新闻价值,更加直抵人心。军事新闻摄影的表现也应专注于细节,善于发现和捕捉事件中的精彩瞬间,拍到别人所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在新媒体上被反复转载、打动无数人的摄影作品《泪蛋蛋那个流呀,咋就冻成个冰》,就是对感人细节的成功捕捉。这幅出自摄影记者王卫东的作品,展现的是新疆军区某边防团机要参谋潘郎平与未婚妻郭美玲刚刚相聚2个小时,却又在风雪中告别的情景。极度的严寒使潘郎平的耳朵和手指冻成了灰白色,滚烫的泪珠流淌到面颊便瞬间凝结成了冰珠。拍摄当天,红山嘴边防连的气温低至零下40℃,作者通过那滴凝成冰珠的眼泪,展现出边防军人爱情的艰辛,形象诠释了“军人牺牲岂止在战场”的主题,直击读者的心灵,让人过目难忘。
把标题做出感情。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特别是新媒体环境下,标题对吸引受众眼球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网络传播中一些故弄玄虚、断章取义的标题制作要加以反对,但好标题的确能提高点击量、增加阅读率。军事新闻摄影制作标题,也要适应新媒体特点,在准确、精炼、生动的基础上,尽量做出感情来。如果给一个专题摄影报道做个闪亮的标题,读者自然有打开它阅览的兴趣和冲动,这样就会大大增加被关注度。第五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获奖摄影作品《到爸爸“家”过年》,就是一个成功范例。这组图片记录的是春节期间,两地分居的空军某雷达站士官袁海军一家在军营团聚的故事。标题《到爸爸“家”过年》做得抓人眼球,让人产生疑问:怎么爸爸还有一个“家”?这样故意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通过详细的图文描述,读者会弄明白,袁海军驻守在雪山之巅的雷达站,与妻女相隔千里。女儿长期见不到爸爸,天真地认为部队是袁海军的另外一个“家”。整组作品拍摄得很见功力,但不能不说,这组图片别出心裁的标题,使作品增色一截,更加打动人心。
创新方法手段,适应新媒体平台特点,提高作品表现力
新媒体所搭建的是一个全民传播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公众广泛参与传播。“公民记者”的出现,使任何地方发生的新闻事件都可能被及时发现,传播的盲区盲点越来越少。在这样的平台环境下,军事新闻摄影要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更广泛的传播,就必须在作品的表现力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通过创新方法手段,以更加多样、更加新颖、更加专业、更加独到的拍摄方法,做到高人一筹,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站稳脚跟。
03-25 来源:未知
08-20 来源:未知
10-24 来源:网络整理
11-10 来源:未知
05-17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未知
10-17 来源:未知
03-25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
06-20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