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隐身战机的发展上取得的成就世人有目共睹,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考虑到良性竞争的关系,中国的战机产业也被人为地分割为了南北两派。虽然关于歼-20的各类好坏消息不绝于耳,但也不意味着沈阳的FC-31就已经停止了开发。相反,每次当FC-31停止发展的消息传出时,沈阳方面都会辟谣,表示FC-31的进度仍在积极推进中。或许是竞争国内订单失败的原因,沈阳在开发隐身战机方面似乎憋着一口气无处发泄。话说回来,如此大的企业发展一款隐身战机对自己是有利的,锻炼自己的设计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开发制造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而最近网络上又曝光了FC-31鹘鹰的新进度,虽然照片不算清晰,但显示出这架鹘鹰已经去掉了空速管,并采用了五代机常见的灰色隐身涂料。海外媒体认为,如果照片属实,那么这架鹘鹰应该已经达到了原型机的级别,完成程度已经很高。而之前大家熟知的黑色或黄色涂装的鹘鹰,按照沈飞的说法,其实是一架技术验证机,距离原型机还比较遥远。这些验证机主要的作用是验证飞机总体的结构设计,气动布局等。新的这架鹘鹰去掉了空速管,意味着它将通过其他传感器来测量速度。这就是说这架飞机已经开始安装全套的航空电子系统。空速管是很多战斗机的关键设备,它像一支标枪安装在机头位置,利用气压差原理测量飞机的空速。空速管构造简单,成本低,但在五代战机上是不允许存在的。因为空速管是一个巨大的雷达反射目标。据说世界上首款隐身战机F-117A原型机试飞时,负责监控的E-3A望楼预警机在很远的距离上就发现了它,正是因为测试时在机头加装了空速管。
从四代半到五代战机以来,相控阵体制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雷达的未来。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多波束扫描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性能提升,雷达性能成为战机作战性能的核心指标。而空速管多以金属制成,安装在机头时对雷达的多波束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可以看到现代隐身战机的机头非常光滑,普遍采用分散式空速测量系统。可以看出鹘鹰此刻已经基本结束了早期的飞行性能和气动验证的试飞,而进入了下一步测试。接下来的测试包括了隐身性能测试,电子设备测试,新发动机测试等等。
由于现代战机越来越复杂,其试飞科目越来越多,导致其研发时间越拖越长。因此各国在开发新战机时往往要采用多架原型机同时试飞各分子系统。以中国的歼-20为例,就生产了6架原型机来试飞。从这个角度来说,FC-31还需要3-5架原型机,而这些原型机可能会根据研发进程出现不同的外观和技术形态。这也是未来值得很多人关注的。由于FC-31采用了双发中推的设计,未来几年内沈阳方面还需要15-20台发动机。目前中国正在推进和完善国产中推发动机的设计,以期未来使用在FC-31和枭龙改进型战斗机上,摆脱对俄制RD-33系列发动机的依赖。而根据很多报道,中国的发动机制造企业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
外媒如此关注FC-31的一举一动,无非是担心FC-31未来会推向国际市场,而造成隐身战机在国际上的扩散。一旦很多国家都获得隐身战机,那么美国组织的F-35大机群就会受到挑战。近期不断有美国网友拍摄到美军F-117战斗机重出江湖在西海岸飞行。显然美军在利用F-117战斗机模拟对手的隐身战机进行对抗。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歼-20取得的成就。开发更好的隐身技术和更好的战机,是一项永远不能停歇的任务。
03-25 来源:未知
08-20 来源:未知
10-24 来源:网络整理
11-10 来源:未知
05-17 来源:网络整理
03-25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
06-20 来源:未知
08-23 来源:网络整理
11-05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