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收治重症患者的武汉金银潭医院,毛青和战友们争分夺秒,48小时内完成实地了解诊疗环境、制订工作规范流程、明确医务人员分组等工作,并整体接手金银潭医院综合病房楼的两个病区,当天便开始收治确诊患者。
救治,场场都是硬仗!
2月3日晚,重症监护室一名患者突然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和腹泻症状,生命垂危。毛青等6名专家10分钟内齐聚病房,共商对策。听完主治医生的诊断报告后,专家组成员提出了10余条关键性的补充意见。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科学施救,患者终于化险为夷。
“这次战‘疫’,抽调毛青等一批专家领衔救援行动。通过对多学科专家合理编组、集体把脉,实现了重大病情诊疗方案的‘一锤定音’。”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长徐迪雄认为,这种专家领衔的办法,体现了多学科联合救治的优势。
敢与“死神”掰手腕的勇气与担当,催生了革命军人迎难而上、敢打必胜的不竭动力;敢与“疫”魔拼刺刀的技术与实力,展现出人民军医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信心与决心。
“派经验最丰富的医护人员,派最强的骨干力量。”这是组建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时的共识。为了挽救群众的生命,从抵达江城之日起,这群白衣战士、技术尖兵,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
中部战区总医院出生的战“疫”宝宝。(图片来源:军事时政新闻微信公众号)
――中部战区总医院妇产科副主任陈滢和医护人员经过14天全力抢救,一名新冠肺炎孕妇成功分娩,母子平安,婴儿未感染!
――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急诊科主任张伟,在短短3分钟内为81岁的重症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及时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手术,将老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西京医院重症ICU主任张西京和同事们一起探索中西医结合、营养治疗、心理疏导和康复和训练四位一体的综合治疗模式,对每一名患者实施个性化诊疗,使不少患者转危为安。
他们是“侦察兵”――
逢毒亮剑,练就“火眼金睛”
春寒料峭,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的“围剿”激战正酣。
陈薇接受采访。(图片来源:中央电视台)
“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特性,人们的认识仍是初步的,还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进一步研究,为防控决策提供参考。”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薇一直在生物安全领域的“无人区”探索,曾经用超过十年的时间,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这一成果,让她成为“生物危害防控”国家创新团队的学术领头人。
为更快、更多、更准确地进行检测确诊,此次出征武汉,陈薇和团队所有人夜以继日地工作,迅速搭建负压检测实验室,并对疫情传播流行规律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的科研数据,令病毒的来源及发展无所遁形。
打赢这场疫情狙击战,陈薇坦言,“以最充分方案,做最有力奋战!”
作为“侦察兵”,捕俘是基本功。采集咽拭子标本,被称作是“战斗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
一个打开口腔哈气的动作,病人的鼻腔直接面对着护士,每一份标本采集,都面临一次极大的风险:口罩的松紧程度、病人分泌物喷到脸上、防护屏障上……在这些危险的情况下,都有可能被污染。
“我是党员,就要敢担当。”火神山医院护士罗妮凭借在感染科工作多年的经验,主动承担重任,把困难留给自己。逢“毒”敢亮剑,遇险仍向前,每一次和病毒的正面交锋,“采样人”都是一线医生的“眼睛”和“耳朵”。
和肺部影像打了26年交道,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射诊断科医生张劲松手握大量病例CT片,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一个问题:患者CT检查与核酸试剂盒PCR检测结果有不符现象,试剂盒检测存在假阴性的结果。这一发现引起了这位老兵的警觉。
他立即将此情况反映至医疗队,提出疑虑并建议更加重视CT在疾病诊断和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03-25 来源:未知
08-20 来源:未知
10-24 来源:网络整理
11-10 来源:未知
03-25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
06-20 来源:未知
08-23 来源:网络整理
11-05 来源:未知
12-04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