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天降神兵:最可爱的人,最美的“逆行”
这个画面令人动容――
大年初一,千里驰援的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进驻武昌医院,在通往病区的路上,一位戴着口罩的大姐,一路小跑跟着队伍追问:“你们是解放军吧?”见一名队员点了点头,这位大姐眼圈瞬间就红了:“解放军来了,我们就放心了!”
危难之际,4000余名军队医护人员组成的战“疫”突击队从四面八方奔赴武汉,夜以继日与疫情抗争、竭心尽力与病毒战斗。
在这场生命保卫战里,他们用最美的“逆行”给出了最好的回答: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共和国军人在冲锋;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在奉献。
他们是“轻骑兵”――
一声令下,打起背包就出发
除夕夜,万家团圆时,一张红衣小女孩泪别“迷彩妈妈”的照片,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孩子不哭,妈妈要去帮助更多人!”这位女军人捧起女儿的小脸那一幕,感动了无数人。
除夕夜接到命令,拂去孩子眼角的泪水,准备启程。(图片来源:人民陆军微信公众号)
照片中的女军人是陆军军医大学参谋吴娅利,大年三十,单位接到上级命令,紧急组建医疗队驰援武汉疫情防控一线。面对女儿的眼泪、家人的担心……作为医疗队指挥协调组成员的吴娅利强忍眼泪别过脸,狠心走出家。
后退的理由有一百个,但都抵不过让她前进的那一个。
面对疫情,老兵、感染科护士长任菊香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去年底,军龄已满30年的她递交了退休报告,就等着组织批复“过清闲日子”。当听说抽组医疗队支援武汉,她立即递交了请战书,按上了红手印。除夕夜,接到出征命令,她放下碗筷、打起背包就出了门。
若有战,召必至。军队首批3支医疗队抵达武汉后,第一时间批量接收患者,第一时间进入隔离病区,第一时间诊治危重病人……在这个特别的新春佳节,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他们创造了一个个“第一时间”。
2月初,军队再次抽组1400名医护人员挺进武汉。兰州中川机场、广州白云机场、南京禄口机场……一架架军用运输机从暗夜飞向黎明,从大江南北飞向江城武汉。
2月13日,一批增援武汉的军队医护人员乘坐国产运-20运输机抵达武汉天河机场。新华社记者 (黎云 摄)
鲲鹏落天河,驰援火神山。这次,从听令出征,到脚步声在火神山医院病房响起,不到12小时。
面对疫情,每个“打起背包就出发”的故事,都闪烁着家国情怀、蕴含着热血奉献。同样是“逆行”,中部战区总医院护士王欢的“逆行”之路更为曲折。
当得知武汉封城,春节前就从武汉回东北老家过年的王欢再也待不住了,她上交请战书下定决心:“必须立刻回武汉!”
飞机票,没有!高铁票,退订!汽车票,停售!
没什么能阻挡一个白衣战士的脚步。那天清晨,22岁的王欢拎着妈妈装好的大半行李箱方便面出发了,一路从老家小镇坐汽车辗转至长春、又乘飞机赶到南昌,得知中部战区总医院再次抽调支援武汉医疗队,她终于如愿归队,加入抗“疫”一线。
他们是“技术兵”――
硬核实力,敢与‘死神’掰手腕
“在西非抗击埃博拉病毒时,每收治一个病人,后面都要安排一个洗消组队员,沿着前者的脚印消毒。”毛青说,他把之前的经验用到了这场战“疫”中。
2月5日,毛青(右一)在火神山医院研究布置病房防护措施。(新华社记者 黎云 摄)
先后参与抗击非典、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等重要任务,虽然已近退休年龄,但这回他毫不犹豫又“逆行”来到武汉,再次作为“首席专家”转战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这个艰险未知的战场。
与高危污染物、烈性病毒打了30多年交道,历经生死考验的毛青被战友和患者称为“可以托付生命的人”。
忠诚和勇气只是“鸟之一翼”,安全理念和科学态度是“鸟之另一翼”。
03-25 来源:未知
08-20 来源:未知
10-24 来源:网络整理
11-10 来源:未知
03-25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
06-20 来源:未知
08-23 来源:网络整理
11-05 来源:未知
12-04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