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讯(记者张婷报道)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驻守着一支卫国戍边劲旅——新疆军区某红军团一营三连。
在这支队伍里,人民军队永不褪色、一往无前的胜战基因传承至今,使他们成为和平年代忠诚的守护者。
逢敌亮剑 逢难攻坚
9月3日晚,天山脚下,北庭故里,一场“围歼拔点”的演习正在进行中。经过三个半小时的精心谋划与谨慎执行,三连一班班长陈德峰带领战士们冲破敌前沿层层障碍,将红旗插在夺控要点之上。“这背后是每一个人的刻苦训练。”陈德峰说。
三连,诞生于1934年,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先辈领导创建的红军连队。战争年代,三连先后参与了陕甘宁边区保卫战、扶眉战役、兰州战役等大小战役、战斗2000余次。
1949年,在兰州战役著名的主战场沈家岭,三连担负主攻任务,与敌军激战14个小时,用牺牲63人的代价冲开了“兰州锁钥”。战后,三连被授予“攻如猛虎英雄连”荣誉称号。自此,“猛虎三连”的叫法就传开了。
85年风雨征程,从甘南、西藏一路走来的三连,红心愈坚、赤胆愈壮。在三连驻地,听着官兵们娓娓道来,一幕幕敢拼敢训、有血性、有虎气的训练场景栩栩如生、再现眼前。
“猛虎三连”的训练是高标准,高标准下是严执行。2014年冬,零下30摄氏度的天山脚下,两个连队组织了一场实兵对抗演练。在预设宿营地附近,狙击手方洋悄悄地隐蔽着,伺机出击。“当时雪很大,为了不暴露自己,他在雪地里趴了整整3个小时。”曾经在三连任连长的一营副营长孙宏江至今还记得,对抗结束后,方洋的胳膊被严重冻伤,肿得连作训服都脱不下来。
“对自己这么狠干什么?这只是一场模拟对抗演练。”有人这样问。
“既然代表三连出战,就绝不能让连旗倒在我手上。”方洋这样说。
这样的精气神,在三连的每位战士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更有人说,三连的战士们有一股“虎气”,“逢敌敢亮剑,逢难必攻坚。”这是三连连长张皓对三连“虎气”的阐释。
心中有魂 铁心向党
军魂融入灵魂里,战旗永随党旗飘。三连对使命的理解,不仅体现在对训练的严格要求上,同样体现在对精神的传承上。
每天晚饭后,战士们不是走进寝室,而是来到学习室,观看重播的《新闻联播》是每天的“必修课”。然后,官兵们围坐一起学党史军史、讲团史连史,每位战士都要谈心得体会。
“连队还经常举办理论夜校、士兵讲坛等,围绕军人血性、军人荣誉、生死得失、金钱利益等现实问题,结合身边鲜活事例,让大家辨析讨论,分析为人处世的方法态度,感悟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从而使官兵思想时时保持理性健康。”张皓说。
走进三连的学习室,感受到的是浓厚的学习氛围,书架上摆放着各类红色书籍以及战士们的一摞摞学习笔记。连队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连队建设之魂,做到心中有魂、铁心向党,让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液。
张皓介绍,每年新战士来到三连,上的第一堂课是到连队荣誉室感悟历史传统,学的第一首歌是《红军师战歌》,写的第一篇心得是如何当好红军连传人。新任职干部上任要先在全连面前过传统关、理论关、军事关:讲不清连队传统不放过,学不深党的创新理论不放过,通不过军事训练考核不放过。
连队对优良传统的倍加珍视,接续传承了红色基因,靠的是听党指挥的绝对忠诚。
营盘可以变,但传统不能丢。“捍卫红色基因,就是坚守我们的思想阵地,‘红军师精神’虽历经风雨洗礼,但无论传人怎么变、部队怎么换,都在一茬茬官兵接力中赓续延绵,历久弥新。”张皓说。
备战打仗 能打胜仗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三连官兵坚守边疆大漠,在抢险救灾、国防施工、高原戍边等一系列重大任务考验前,用忠诚交出了合格答卷,先后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和训练典型。
去年6月,达坂城气温高达38摄氏度以上,三连代表团里参加全师“条令先行连比武竞赛”。在“军姿一小时”课目考核中,当竞赛到了第40分钟左右时,战士们每隔几分钟就倒下一个。“我当时站在才让华旦旁边,能明显听见他的呼吸越来越急促,而且能感觉到他全身都在发抖。”九班班长王国平回忆说。
03-25 来源:未知
08-20 来源:未知
03-25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
06-20 来源:未知
08-23 来源:网络整理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4-04 来源:未知
04-17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