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痢疾是由于痢疾杆菌感染而导致的肠道传染病,导致直肠、乙状结肠出现炎症、溃疡,多发于夏秋季节,学龄前儿童和老年人都是易感染人群。
前段时间,68岁的朱大爷来到了医院,说自己得了慢性胃炎,想让医生开两副药。据了解,朱大爷这段时间经常会出现腹痛、腹泻的问题,而且还伴随着粘液脓血便以及轻微的发热症状,他怀疑是自己这两天吃坏了东西,得了胃病才会这样。
医生听完并没有急着下定论,而是让朱大爷先去做相关检查,最后根据检查结果断定,朱大爷患的不是胃炎,而是痢疾。
这里先跟大家科普一下,相关检查通常会涉及到哪些方面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通常患有痢疾的人,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会明显上升,而且还有可能会出现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也就是贫血现象。
粪便常规:大都是粘液脓血便,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白细胞、红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等。
(二)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因为痢疾和细菌感染有关,所以如果通过患者粪便培养出相关细菌就能确诊。
特异性核酸检测:可以直接检测出粪便样品中是否存在痢疾杆菌核酸,从而确诊。
(三)其他检查
包括监测血清、做乙状结肠镜、X线钡剂等等,都是医学上常见的检查方式。
说完了检查手段,我们再把目光放回朱大爷身上。
为什么朱大爷会把痢疾和慢性胃炎弄混?
痢疾这类疾病在夏季本就高发,加上儿童和老年人抵抗力比较弱,所以更容易被感染。痢疾是肠道传染病,和胃病一样,同属于消化道疾病,加上人体感染痢疾杆菌之后,腹胀腹泻,伴随着发热,这些都很像胃炎常见的症状,所以也难怪朱大爷会把二者搞混。
那么,在确诊痢疾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治疗工作了。
痢疾该怎么治疗?
痢疾是需要及时治疗的,因为它具有传染性,人群普遍易感染,而且就算是恢复之后,免疫力下降,还会导致二次感染,甚至还有的人会因为耽误治疗发展成为慢性痢疾,更难医治。所以,对于我们而言,痢疾早发现、早治疗是很重要的。
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两种
第一种,一般治疗
对于急性痢疾患者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隔离,以防病菌传播,而且需要进行粪便培养观察情况。毒血症状严重的人必须住院休息,同时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小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
在饮食上,要以流食为主,减少消化负担,如果是出现电解质紊乱或丢失的病人,还需要通过口服液或者静脉注射来调节电解质,此外患者存在发热症状的话也需要进行物理降温,包括湿毛巾、冰袋等。
第二种,抗菌治疗
抗菌治疗一般是通过药物服用实现的,包括抗生素,喹诺酮类、阿奇霉素、头孢类药物等。但是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以大家也不必纠结哪种药物功效最好,根据医生的建议来即可。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孕妇和小孩需要谨慎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抗生素治疗对细菌感染类疾病很有帮助,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尤其是那些排便伴有脓血的患者,更应该及时服用。不过对于药物存在过敏问题的人,或者有过敏史的人,一定要提前向医生说明。
所以,痢疾的治疗工作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做好的,需要我们用心对待,当然,相比起激痢疾,胃炎的患者显然人数更为庞大,涉及年龄范围也更广一点,所以为了更好的区分二者,在这里我们也来详细说说胃炎。
老年人该如何区分痢疾与胃炎?
胃炎也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导致胃炎的原因有很多,一般都会表现为中上腹疼痛、胃胀等等,是一种需要我们长期予以关注的疾病。
在胃炎的发病原因中,比较常见的原因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这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胃部的细菌,感染者初期痛感不会很明显,但是细菌会慢慢损伤胃粘膜,降低胃粘膜的修复能力,引起炎症之后,痛感会越来越强烈,而且不及时解决的话,胃病只会越来越严重,发展到最后甚至有患上胃癌的可能。
其实胃炎患者大部分都是慢性胃炎,而慢性胃炎也分慢性浅表性胃炎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当然这两者也有可能同时存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上出现红斑或出血点,而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则伴随着胃粘膜固有腺体的萎缩,二者都需要我们重视起来。
老年人的胃炎发作几率是比较高的,据了解,大概有1/5的老年人正受到慢性胃炎的困扰,其中11%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需要通过胃镜来确诊。
其实区分痢疾和胃炎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医院做检查,通过相关检查我们总能得知问题出在哪儿,如果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话,也可以患者下身体状况。胃炎会伴随着胃痛,而痢疾属于肠道感染,更多的是腹痛,此外,胃炎患者会出现便秘,消化不良,而痢疾患者则是粘液脓血便,还是比较好区分的。当然,不管我们出现了上述哪一种问题,都需要尽快就医,很多毛病都是越拖越严重的。
结语:痢疾是夏季高发的一种肠道传染病,老年朋友们要注意预防,平时多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然后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出现胃炎相关症状先别急着乱吃药,最好去医院确诊之后再接受治疗。当然,胃炎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样需要我们掌握好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