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皇
近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印发《山东省城市公共厕所提标便民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2021-2023年,山东全省计划新建1321座城市公厕,其中聊城新建数量最多为292座,济南将新建80座。
2023年底公厕总数基本达到
每平方千米规划建设用地3—5座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它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重要的文明窗口。《方案》按照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提升便民服务水平的要求,结合城市(县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补量、提质为重点,全面实施城市公共厕所提标便民行动。
《方案》提出2021-2023年,山东全省计划新建1321座城市公厕,到2023年底,公厕总数基本达到《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GB/T50337)中“每平方千米规划建设用地3座-5座”的要求。城市(县城)公厕实现文明、卫生、方便、安全、节能等要求,基本满足市民群众如厕需要,公厕设施配套和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如厕便利性明显提高,公厕管理服务能力与水平显著提升。
随《方案》公布的《山东省城市公共厕所提标便民行动任务表》明确了16地市2021-2023年新建公厕数量。其中,聊城数量最多为292座,其次是潍坊197座,德州141座。济南将新建80座,青岛新建30座。
“拆一补一”替代公厕未交付前
不得停止使用或拆除原有公厕
在推进城市公共厕所提标便民工作时,《方案》明确突出规划引领,各地要加快完善城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将城市公厕作为重点内容,统筹布局、用地和规模。城乡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时,公厕设施必须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期交付。
全面优化公厕布局,建立以附属式和独立式公厕为主、社会厕所对外开放为辅、活动式公厕为补充的公厕网格格局,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的公厕服务体系。公厕数量严重不足的城市(县城),要专门制定城市公厕建设专项规划并严格规划实施。公厕用地禁止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确因旧城改造、道路拓宽等原因需要拆除公厕的,遵循“拆一补一、就近建设、优化服务”的原则,替代公厕未交付前,不得停止使用或拆除原有公厕。
1500户以上新建小区必须配建公厕
力戒豪华建设
《方案》提出,在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城市道路建设时,应按照规划方案和设计标准同步建设公厕。商业服务、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交通客运、公园广场、1500户以上新建小区等公共设施,必须配建公厕,将配建公厕的数量和面积作为项目联审联验的基本内容。
新建独立式城市公厕原则上不低于三类标准、附属式城市公厕原则上不低于二类标准。注重生态环保和经济实用,力戒豪华建设,不过度装饰,宜与环卫工人歇脚点、加水点、垃圾分类收集点同步建设。老城区、人员密集区、主次干路等区域,要最大限度配建、补建厕所设施,确实无法建设固定厕所的,要在便利位置足量设置活动式厕所。对严重老化、设施落后、功能缺失、影响城市形象的老旧厕所全面进行升级改造,彻底“消灭”旱公厕,改造后公厕要全部达到三类以上标准。在固定、活动式厕所基础上,要以社会对外开放公厕为补充,鼓励服务业窗口等单位对外开放厕所,多渠道增加公厕有效供给。
人流集中区域设一定数量无性别厕所
动态调剂男、女厕位比例
在新建和改建公厕时,要严格按照《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规范厕位尺寸,改善通风、采光条件。一般地区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比例为3:2,人流量较大地区比例为2:1,在人流量集中区域建设一定数量无性别厕所,动态调剂男、女厕位比例,切实解决女性如厕难题。
因地制宜设立方便老幼、残疾人等使用的卫生间(第三卫生间),增设无障碍厕位和儿童厕位,进一步完善盲道、轮椅坡道、扶手抓杆等人性化设施,有条件的增设母婴设施,满足特殊人群如厕需求。
大力发展环保、节水、节能和生态型公厕,因地制宜探索生物降解泡沫、真空气冲、无水冲、就地生物处理等技术,突破市政排水管网未覆盖地区公厕保洁难题。
提高公厕日常管理维护水平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方便就近如厕
严格落实城市公厕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保持厕所干净卫生,加强配套设施日常维护,保证设施设备齐全和正常使用,力争达到“四净三无两通一明”,即地面净、墙壁净、厕位净、周边净、无溢流、无蚊蝇、无臭味、水通、电通、灯明,不断提高公厕日常管理维护水平。公布公厕开放时间、监督单位、责任管理人和投诉电话等信息,强化对公厕管理的考核监督。
注重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运用,积极与“全国城市公厕云平台”对接,实现公厕资源整合共享,方便群众就近如厕。在满足如厕需求功能的基础上,可增加充电、急救包、自动售卖、饮用水等便民服务功能。
足额保证公厕管理人员工资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
《方案》还提出要建立健全公厕建设管理以奖代补、以补促建政策,加大财政奖补力度。足额保证公厕管理人员工资、管理维护经费,保证公厕运行水平。
积极创新拓展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探索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企业冠名等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厕建设管理和运营维护。研究对外开放厕所的优惠扶持政策,提高自建厕所对外开放积极性。尽快开展本地城市公厕数据专项核查,制作厕所电子档案,加强城市导厕信息系统建设。鼓励推行公厕“所长制”,实施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公厕卫生保洁、维修维护、监督检查等规章制度,防止重建轻管。切实加强公园、广场、景区等人口密集公共场所厕所的运行管理。
04-11 来源:未知
04-22 来源:未知
04-25 来源:未知
06-01 来源:未知
06-22 来源:未知
07-04 来源:未知
07-07 来源:未知
07-09 来源:未知
07-16 来源:未知
07-30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