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从白玉县城出发,顺崎岖的山路,沿赠曲河逆流而上,两个半小时后,就来到代胜勇所驻贫困村——学多村。“学多”系藏语,音译为: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
这里的平均海拔为3700米,常年空气稀薄,最冷时气温在零下20℃。这样恶劣的环境却是高原水蜜桃最适宜的。
现在的学多村,一株株嫁接的小树苗已经从今年3月底栽下时的半米高,长到了一人多高,嫁接的枝条成活率达到96%。
然而两年前,这里只有三棵桃树,村民靠着捡蘑菇挖虫草为生。通过国家的惠农资金及驻村工作队帮扶后,整村建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的4991元增长到2019年的10095元。等到明年桃子挂果,每人每年会再增加1000元。
这里从贫瘠的土地变成了瓜果飘香的地方,也成为了援藏干部代胜勇的第二个家。
致富第一步引进木材加工技术
半年实现全村脱贫
2018年7月,代胜勇与成都市武侯区的其他干部组成的第五批援藏和驻村工作队来到甘孜州白玉县,干部们被分到各个深度贫困村,代胜勇被派遣到学多村,与热加乡和白玉县当地的两位干部组成了一个扶贫工作组。
村上平均海拔3700米,有六个村民小组共17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4户62人。在扶贫工作组来之前,建卡贫困村民中最贫困的一户当年人均收入只有1150元。
怎么在最短的时间把贫困户拉出贫困线?挨户走访后,代胜勇决定从村里已有的产业入手。
2017年5月,学多村成立了一个家具公司,村民们用村上特有的柏木和杉木打造藏床、藏茶几、等各类藏式工艺品,然后进行销售。
村上家具公司打造的藏床
2018年7月,代胜勇来到村上,看到村民们制作的家具工艺简单,质量有很多瑕疵。他开始发挥其招商引资的特长,链接外地的资源市场和技术。“我聘请了成都一家家具厂师傅过来传授技艺,半年后,每件产品的销售价格比原来增加一两百元。”每户村民都入股了家具公司,村民收入也从原来的每人每年325元增长到了1046元。
2018年底学多村实现了全员脱贫。2020年,为了提高公司产量,增加村民收入,代胜勇联系到重庆的3名技术工人入股合作,推动现代化经营模式。
这成为了学多村脱贫致富的第一步,而代胜勇希望的不仅仅是这些。
从3株变为1500株
桃林成为村民致富第二步
刚来到学多村的时候,代胜勇在村支部书记家看到了3棵桃树。“那个桃子很红,口感很好,有一个拳头大小。”三棵桃树品种不同,成熟期分别为8月至10月。
2018年下半年,代胜勇找到白玉县农牧科技局,科技局帮他介绍了成都坛城景观园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坛城景观)。2018年下半年,坛城景观专家接受代胜勇邀请来到学多村进行考察,并带一些土壤回成都进行考察。
“这里没有重金属污染,有机质的含量比较高。因为在高原,桃子成熟比成都晚两周,可以积累糖分,加之温差大糖分多,可以种出一些高质量的作物。” 坛城景观的负责人孙德焱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看到当地优越的种植条件,他们与代胜勇一拍即合,决定在学多村发展高原水蜜桃。村上出土地和劳力,公司出技术、管理和包装销售。
在去年小范围试点之后,孙德焱感觉效果很好决定大范围种植。代胜勇向武侯区的华兴街道汇报后,街道中的沈家桥社区主动为村上捐助了5万元资金。他们用这些钱购买了23亩约1500株的水蜜桃树苗,并于今年3月底全部栽种在学多村。“后来我们发现,这里的土地可以再利用,就开始在树苗下试点高原雪菊。”孙德焱说道。
今年5月种下试点的高原雪菊
当初村民怕种植桃树影响其冬草(冬季喂牦牛的草)的收成。代胜勇请了专家及村上书记做解释,告诉大家桃树栽种的坑很小,两年之后桃树就不用再除草了,不会再影响冬草的生长。最后,村民们都选择了支持代胜勇的规划。
学多村的桃树很争气,种下去后,桃树成活率达到96%。等到明年桃树挂果,村民可以选择自己卖桃子,或者交给农业合作社,坛城景观会以市场价格的70%收购并负责包装及销售,利润与农户五五分成。
近1500株树苗分为5个品种,桃子从6月到10月分批次成熟,可以延长市场销售期。3月底栽下,现在新发的枝桠已经有半米长,明年就能分批挂果。“5、6、7月份,从8月份开始在成都市场上基本没什么桃子销售了。这样的时间差,高原水蜜桃分批成熟的时候就有市场空缺了。” 代胜勇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因为海拔高温差大,虫卵不易存活,桃树不用太用管也能生存得很好。
今年3月学多村村民在种植高原水蜜桃
1棵桃树成本只有38元,据专家预测,桃树达到成熟挂果期后,平均一棵桃树一年至少产80斤桃子。按现在高原水蜜桃在白玉县的价格,8元一斤来计算,一棵树就能赚640元。而预计桃子卖到成都可卖到12元一斤,据初步测算,挂果后人均可增收约1000至1500元“农业合作社正准备与成都坛城景观园林有限公司继续合作,明年再种植100亩高原水蜜桃和雪菊。” 代胜勇说道。
建设县里首个旅游村
村民第一次外出打工
今年3月,因为通往甘孜格萨尔机场的省道“458”线将从村前经过。修公路有时需移动电杆,导致村子里经常停电,一个月至少停3到5次,最长的一次连着停了7天7夜,“感觉好像回到了80年代。”村子里没有发电机,一停电,代胜勇就联系村民小组走村入户去百姓家里了解民情。
这条路带来的除了暂时的不便,还给了代胜勇新的灵感。
机场距离学多村只有70余公里,这条路修好之后,可以从原本5个小时车程缩短为2个小时。“游客大部分要经过村子,整个白玉县没有一家发展旅游业的村子,我们又有百亩桃林,正好可以发展旅游业,让游客做个歇脚地。”
今年3月刚种下的高原水蜜桃
旅游业不能没有基础设施。代胜勇想到了,村上的木材厂毕竟不是环保的产业,将木材厂转型为民俗酒店,正好原有的木桌木床可以用来布置藏式房间。在旁边修建一个便民超市可以卖一些当地的工艺品及土特产。
村上地势比较平坦,未来的百亩高原水蜜桃林之间还要留了一块平整的草坪,在这个坝子上可以搭藏式帐篷。游客可以在4月赏桃花,6-10月摘桃子。
驻村伊始,代胜勇就走进每家每户宣传外出务工思想。目前在代胜勇的劝说下,已经有20余个村民愿意去青海或西藏打工。这是村子里第一次有人外出务工,据务工人员回村讲解,外出务工每月最低能有4000余元纯收入,多则6000余元。代胜勇还计划今年12月让外出务工人员在全村召开一次宣讲会,告知全村人员务工经历。
村民:他颠覆了村里人的思想观念
两年来他最亏欠的就是妻子和儿子
学多村的村民都是藏族群众,很少有会说汉语的人。代胜勇在走村入户的时候只能带着翻译。“虽然语言不通,但是这里村民太热情了。会拉着我们一定要献哈达,吃牦牛肉。等到我每年回家的时候,还要我带着给家里人品尝。”
在泽翁扎西的印象里,代胜勇是一个有点固执又很温柔的人。他会和村民一遍又一遍地讲道理。桃树该浇水了,藏民们听不懂汉语,他就拿着水管去树苗附近比划。“这两年代老师学会了很多藏语,他能大概听得懂村民们说话,就是不会讲。熟悉了以后,村民们看着他的表情动作就能明白一些了。”泽翁扎西说道。
学多村分为两个部分,代胜勇平时住在山脚,还有一半的村民住在山上。山上的海拔超过了4000米。“我陪他上山走访村民,他只能慢慢走,一直在喘,整个脸憋得通红。”村民泽翁扎西说道。
因为高原反应,头晕和流鼻血对于代胜勇是家常便饭。每年回成都体检,代胜勇的体检表上都显示血红蛋白过高。
泽翁扎西认为,代胜勇给村里带来最大的影响就是思想观念的改变。每年七八月份,学多村的村民们都会利用一周多时间“耍草坪”,增进村里的感情。之前他们会把之前采蘑菇赚的所有钱都一次性“耍”掉,现在耍的同时观念也变了。“耍”之后,该工作还是要工作。“大家知道了要存下来一些钱,改善之后的生活,而不是一次都挥霍掉。” 泽翁扎西告诉红星新闻记者。
代胜勇与村上的桃树
代胜勇觉得,两年来自己最亏欠的就是妻子和儿子。村里经常停电无信号,加之修机场路,停电断网更是家常便饭的事了。有时和家人打电话时,打着一半电话突然断掉,随即“失联”几天是常有的事。
每次儿子听说他要回家,都会悄悄准备一个礼盒放在家门口。第一次打开礼盒代胜勇就湿润了眼眶——里面是一个剃须刀、一盒牛奶及牙膏牙刷。而离别后妻子告诉丈夫,儿子经常悄悄躲在其房间流眼泪,有一次儿子在教室里流泪被老师看见,老师上前了解情况时,儿子的回答是:“我想爸爸了”。
前年11月代胜勇的生日到了,五岁的儿子,画了一幅漫画想送给父亲。没办法亲手给他,他就放在旁边照下来照片微信发给父亲。儿子从小和父亲玩得好,经常吵着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代胜勇没办法和他解释,就告诉儿子“爸爸除了小家还有另一个家,等把第二个家照顾好了,爸爸就回去了。”
高原上碧空如洗,蜿蜒的赠曲河与花枝招展的桃林相辉映。两年时间里,代胜勇在学多村和村民心里播下了新的种子,两年后他即将结束扶贫期离开学多村,但是他相信自己的“世外桃源”梦想,不远了。
04-11 来源:未知
04-22 来源:未知
04-25 来源:未知
06-01 来源:未知
06-22 来源:未知
07-04 来源:未知
07-07 来源:未知
07-09 来源:未知
07-16 来源:未知
07-30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