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无疑是当下运用最多,依赖度最高的能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力需求是经济增长快慢的“晴雨表”,电力与经济密切相关。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季度各省用电情况。总体来看,今年第一季度,全国累计用电量192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2%;GDP同比增长18.3%,增长基本与用电量持平,也代表着我国经济正在高速复苏,逐渐摆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影响。
与此同时,国家电网也发布了2020年GDP百强城市用电排行榜,结合此前各省公布的用电量,也给了大家更为清晰地认识。总体来看,2020年,山东省用电量最高,累计用电量达6939.84亿千瓦时,广东、江苏分列第二三位,累计用电量分别为6926.12亿千瓦时与6374亿千瓦时。
用电量第一的山东,理应在经济上有所表现,至少也应排在第一梯队。但从数据上来看,虽然山东用电量与广东基本持平,但GDP却有所差距。2020年,广东GDP突破11万亿,如果将省份列为经济体,广东也能够在全球高居第13,超越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足以见得广东强大的经济实力。
江苏排名第二,首次进入10万亿俱乐部,经济水平基本与用电量持平。而排名第三的山东,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2020年,山东GDP为7.3万亿,在用电量持平的情况下,几乎与广东差出了一个河北。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让山东在用电量持平的情况下,GDP表现却并不出色呢?
最大的原因,还是出在了产业结构方面。一般来说,我们将产业结构分为三类,一为直接取自自然界的第一产业,即农业等;二为对初级产品进行再次加工的第二产业,即工业、建筑业等等;三为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第三产业,包括第一、第二产业外的所有其他行业。
而从用电量对于GDP的贡献来看,第二产业用电量相对较大,当一个地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较高时,也将导致用电量超过平均水平。从产业分布上来看,山东第二产业占比较高,同时主要以钢铁、化工、能源等重工业为主,用电量更高。
而相较山东,广东第二产业占比较低,第三产业比重较高。互联网、科技、金融等产业虽然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很高,但却也能够在GDP上做出更多的贡献。特别是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带动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通俗来说,也就是比传统重工业更加赚钱。
而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苏州,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不久前,官媒新华社在《财经国家周刊》上发文指出,今年第一季度,苏州工业产值同比增长43%,工业总产值再次超越上海,并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远高于广州、深圳的用电量,但在GDP方面的表现却与广州、深圳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转化率低,正是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很多地区和国家迫切希望进行产业转型的原因。不过,从根本上来说,工业依然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与其贸然转型,不如思考如何解决高耗能、低收入的问题,不可本末倒置,伤到了根基。